別再浪費搜救資源!登山分級制年底實施
黃俐禎
2015-08-20 14:45

登山意外時有所聞,有時是天候因素,有時則是因為許多人在登山前尚未評估自己的能力,導致在體力不支時只能出動搜救隊,大大造成了搜救資源的浪費。為了避免這個現象以及保障登山客安全,內政部近期擬推動「登山分級」制度,將台灣百岳依難易度、季節分為六級,民眾如果要登山,必須提出簡易登山經驗證明,才能申請挑戰難度較高的山嶽等級,登山分級制度將在年底全面實施。

 

登山分級制度如何分級?

 

根據雪管處最新規定,其轄內登山路線已依季節及攀登難度分為6級,A級不需要提供任何證明就能夠攀登,但要申請B級路線就必須要有爬過A級以上路線的證明,其他各等級以此類推。

 

以季節區分,分為一般季節以及雪季期間,而兩者內又以攀登難易度區分等級。

 

一般季節分為4級

 

A級:門檻最低,是一般健行路線,一般人都能夠申請,活動天數約1~3天

 

B級:屬於中級縱走路線,活動天數大約3~5天,已有危險地形

 

C級:高級縱走路線,活動天數需5天以上

 

C+級:高級縱走路線,有垂降及攀岩地形



雪地期間分為2級

 

D級:雪地健行及縱走,雪季管制期間有條件開放之路線

 

E級:雪季管制期間暫停開放之路線



人數限制與重點檢查項目

 

A、B、C 級登山路線 1 人以上即可申請(1 人獨攀需填寫獨攀申請承諾書)。C+級及 D 級登山路線需 3 人以上始可申請;E 級登山路線不開放申請。C+ 級路線需攜帶確保繩及安全頭盔,列為重點檢查項目;D 級路線需相關規定依雪季辦理。

 

登山分級制可能會帶來的弊端

 

登山分級制度是為了保障民眾安全而制定,然而遭到許多民眾的質疑,認為這是「另類封山」之行為,不過,登山的確是需要評估自身體力與能力的。打個比方好了,你到遊樂園乘坐高驚險刺激遊樂設施時,設施前會立牌告示警語「凡有心臟病、高血壓、懷孕...等疾病者,禁止乘坐」,或是「本遊樂設施身高110以下之兒童禁止搭乘」,每一種遊樂設施的危險程度不同,所以限制也都不同。

 

除了客觀因素,也要重視主觀因素潛在的危險

 

每座山都不一樣,每個人登爬的感受也有不一,甚至相同的山,今年與去年爬起來的體能感受也不一定相同。每座山的山徑、步道、高度等山域環境都有程度上的差距,且也可能因為坍方、崩石等因素,產生或增加不同程度的危險、耗損體能或增長步程所需的時間,這些都是造成登爬的困難度與危險性的客觀因素,更遑論自己本身主觀的體能狀態、經驗與技術。


或許管理單位現在公布的級別與限制與大家的觀點與期待有些許不同,但這確實是為提供每位登爬者自我審視、考慮與選擇山座,最直接的自我評量方式。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