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矛盾!字音教育玩弄你我數十年
陳淀
2016-05-15 13:58

台灣的KK音標是一種比較簡明易學的音標系統,流行多年。簡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陽春,KK音標就像國字注音符號一樣,雖然可以標出所有母語的發音,但無法表現所有的發音現象,有些學者因而提倡用國際音標來學英文。

 

好比說t這個字母,發音非常多變,像大家說shut up get out習慣上會唸成 shullup gellout。又或者是麥克傑克森的名曲 beat it也唱成bealli

 

雖然用l去表示那轉變的聲音,但其實那不是英文l的邊流音,而是發音很像的閃音,對於閃音KK音標無能為力。

 

另外,t置於字中或字尾也容易脫落不發音,但佔掉一個音節,類似中文方言裡的入聲,或是日文的促音。KK音標對此發音現象也無從表示。

 

因為國際音標很實用,號稱可以標示全世界的語音,所以如果社會大眾不嫌它難學,我贊成全國改弦易轍。但換個角度想,其實音標系統只是個入門工具,完不完美雖然重要,可大眾對它的接受度才是最大的指標。

 

想一想,國字注音符號根本就不符合台灣人的發音習慣,比如台灣人早已ㄣㄥ不分,使用注音輸入法的人仍得一輩子被它們折騰。

 

又比如鳳梨應該是唸feng li,台灣人都嘛唸fong liㄈㄥˋ根本是標心酸的。

 

ㄨㄥ代表的是weng呢? 還是ong呢? 還是視情況而定?  

 

既然注音符號那麼不切實際,那為何不改用羅馬拼音呢?  原因有很多,也無關本文主旨,總而言之,音標就只是個輔助,發音發得好不好靠的是嘴巴而不是眼睛。

 

除了發音的問題外,音標有時會帶來「標準」與「習慣」兩者的矛盾。音標寫在紙上是標準,發音出於口中是習慣,我們幾乎每幾年就會看到社會大眾為這兩方辯論。如以下

 

蛤蜊 ㄍㄜˊ ㄌㄧˊ  牛仔褲 ㄋㄧㄡˊ  ㄗˇ  ㄎㄨˋ  蛤蟆 ㄏㄚˊ  ˙ㄇㄚ 緋聞 ㄈㄟ ㄨㄣˊ

 

這些音都不是我們平時的習慣發音,可是為了考試,老師跟學生每年都會因此起矛盾。

 

個人認為,不要討論標準發音該不該從眾這種言人人殊的問題,其實標音就只是個「小學」而已(古人認為文字、語言學等相較於經書只是小學問),對一般人來說其最大的意義就是拿來學難字與破音字的發音,所以除了此兩者,我想國民基礎教育或許可以為常見字的標音通融,讓習慣發音與標準發音共存。(或盡量不要考,考牛仔褲、緋聞、蛤蜊的發音有什麼意義? 

 

而且討論何為習慣發音也能更準確地掌握國人的發音產生了什麼變化,以利於檢視標準發音的「生存狀況」以決定其存廢。

 

破音字的現象其實也與上述矛盾類似,其實很多破音字不應該「破」,只是前人的誤解讓人們以為那是「標準」而將錯誤傳了下來。

 

以下用竺家寧老師的《古音之旅》裡的例子來說明。

 

「伐木丁丁」唸ㄓㄥ ㄓㄥ是因為《毛詩》鄭箋與朱熹《詩集傳》都在「伐木丁丁」下注明「丁,陟(ㄓˋ)耕反」,以反切法(取陟的聲母與耕的韻母發音)拼出來的音就是ㄓㄥ

 

然而,古人的發音跟現代人不一樣,東漢時的陟其聲母是,所以「陟耕反」所表示的音或許不是今時之ㄉㄧㄥ,但也絕對不是ㄓㄥ,那差更多。

 

仔細想想,伐木聲應該是清脆響亮的,應該會比較像是ㄉㄧㄥ而非ㄓㄥ吧!

 

類似的現象還有女紅(ㄍㄨㄥ)(ㄐㄩㄣ)裂等等,其原因就不一一詳述。

 

總而言之,破音字不應鼓勵,除了某些已深入習慣的破音字如行(ㄏㄤˊ)業、法(ㄈㄚˋ)國等等應該逐漸把破音字慢慢「回復正常」才是

 

延伸閱讀:女神們在夏天最討厭的14個尷尬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