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台灣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在存錢 !
余宗翰
2016-05-19 15:33

中央通訊社報導,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來台參加2016大師論壇,發表題為「消費、貧困與不平等」的演講。迪頓這次三度來台,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來台研究國人消費與收支數據。

 

迪頓表示大多數的美國沒有儲蓄習慣,所以要研究儲蓄行為盛行儲蓄的東亞國家,如台灣、中國、南韓迪頓原本認為消費與儲蓄行為會受生命周期影響,但當他研究台灣1976年到1990年個人收入調查資料後發現台灣不管幾歲都愛存錢。有人說是受儒家影響,但儒家文化同樣盛行的南韓其儲蓄率也不像台灣如此之高,迪頓坦承他至今仍搞不懂為何台灣人這麼愛儲蓄,直呼台灣是「儲蓄王國」、「存款王國」。

 

台灣人在45是變化拉得最大的時候

 

不過迪頓另一個點:年紀與不平等有關 在台灣的研究裡得到支持,後來再套用在美國樣本上也得出相同的結論。迪頓發現,不平等的情況會隨著年紀擴大,消費不平等的落差會隨著生命周期變動逐漸增加即便個性相似、父母收入僅有些微落差的群體過了10年、20年或30年後每個人的收入差距也會愈來愈大,有些追求成功,有些可能出家了。當年的研究指出台灣人在45是變化拉得最大的時候。

 

 

 

美國人吃的早餐和台灣人的早餐不同

 迪頓表示他很驚訝馬總統致詞時提到購買力平價(PPP因為人常常忘記各國間的平行購買力購買力平價可以呈現各國間物價的差異及相對的購買力價值。

 

舉例來說,美國人吃的早餐和台灣人的早餐不同無法比較,所以要修正物價的差異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不同國家的購買力。迪頓解釋,以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每人平均生產毛額(GDP),已消除物價與匯率波動影響,能更準確反映各國每人GDP的購買力水準。

 

 

全球化與新科技擴大貧富差距

 根據聯合新聞網產經新聞,迪頓認為,過去有理論主張收入增加會使消費增加,但這個假設未必正確,探討消費不平等的問題時還得分析個人消費行為,不能只看總體經濟數據,迪頓進一步舉例,印度的國民所得帳數字雖然成長很多,卻沒反映在人民的家庭消費上,因此要關注表層之內的資料才能有利於政府制訂具實效的政策。 

 

另外,迪頓提出,全球化與新科技雖然開啟了很多機會,卻也擴大了不平等的現象就好像賭場裡的俄羅斯輪盤,轉動得愈快,有人愈富,有人愈貧。迪頓強調人民的財富分配會影響政府福利政策,建議政府應著重監測人民消費落差,不平等發生時儘早推出社會保險制度等措施,以避免貧富差距進一步惡化

 

延伸閱讀:總統生活讓人好奇!盤點第一家庭的寵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