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沙門氏菌(salmonella),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都來自於新聞上政府機關的衛生稽查。沙門氏菌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會透過遭受動物糞便汙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內。感染沙門氏菌的臨床症狀多為急性腸胃炎,會使人噁心、嘔吐及下痢,雖然大部份受感染者會慢慢好轉,約5%腸胃炎的病人會發生菌血症,而其中約有5至10%的病人有轉移性局部感染,比如骨髓炎、關節炎等,甚至是肝臟、脾臟的膿傷,所以沙門氏菌是不能輕忽的病菌。
讓沙門氏菌做點好事
根據《明日科學》專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將沙門氏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能夠定位並殺死大腦內的癌細胞。
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療法——溶瘤》(Molecular Therapy – Oncolytics)期刊中,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改造沙門氏菌的基因,讓它能夠定位並殺死大腦內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為醫學做出貢獻。膠質母細胞瘤是侵襲性最強的癌症種類之一。根據《維基百科》,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平均壽命只有14個月,僅有5%的患者的生命能夠延續5年以上。
(沙門氏菌 圖片取自pixabay)
原理為何?
因為人的腦袋有頭骨、血腦屏障等組織保護,所以藥物很難透過血管輸送進腦袋,也因而一旦腦內發生膠質母細胞瘤就很難治療,且進行外科手術後,少量未清除乾淨的癌細胞仍會長出新腫瘤。
根據《壹讀》,過往的研究發現細菌會引起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腫瘤。研究人員選擇了一株去毒性沙門氏菌,此菌缺少合成嘌呤的關鍵酶,迫使它尋找其他嘌呤供應,而腫瘤剛好就是嘌呤的最佳來源,所以去毒性沙門氏菌會「尋找」癌細胞。研究人員再以基因改造使細菌能夠合成Azurin和p53兩種化合物,可以下令癌細胞自殺。在臨床實驗中,利用沙門氏菌療法,存活時間超過100天的白老鼠(相當於人類壽命10年)的存活率達到20%。
根據《明日科學》,此研究的共同作者 Johnathan Lyon 評價,膠質母細胞瘤極難治癒,因此研究中 20% 的有效治療率已十足鼓舞人心。之後研究人員會繼續改造細菌,製造抗癌效果更好的藥物。
希望有朝一日沙門氏菌能戴罪立功成為人類對抗腦內腫瘤的利器。
(首圖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