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在美學素養高的城市嗎?
專欄作家李仁芳
2016-05-15 08:23

哥多華(Cordoba)是八世紀中葉到十一世紀初後、伍麥葉王朝時代的首都,也是伊比利亞半島締造空前繁榮的回教古都,目前已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來到哥多華的遊客大多數都是為了全世界第二大僅次於麥加的清真寺而來。

 

這座清真寺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八世紀末,由拉赫曼一世下令興建。爾後經過了幾次的擴建,特別是九、十世紀之間,發展到顛峰的哥多華已經成為一座可以媲美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拉赫曼三世為此想打造一座可以充分展現出這座繁榮城市的清真寺,先是替這座清真寺增添了一座高達八十米的喚拜塔,到了他兒子哈坎二世更將清真寺擴建一倍。  

 

整座清真寺最特殊的地方是石柱之間紅白相間的線條所形成層層疊疊的拱廊,融合了千年來不同建築風格,呈現出不同的宗教文化特色:有西班牙式的拱頂、文藝復興式的圓頂、巴洛克式的聖壇與圓頂、伊斯蘭式的壁龕與聖壇、以及摩爾式的壁飾與天花板。  

 

走進清真寺裡立馬就會被眼前錯綜複雜的廊柱所魅惑迷亂。因為裡面的856根由花崗岩,碧玉和大理石所建造的廊柱,在昏暗的清真寺內真的會讓人有種暈眩的感受。紅白相間石磚打造的馬蹄形拱頂整齊地一字延伸排開發散出去,整個畫面既莊嚴又壯觀。 

 

寺內吸引市民、遊客的是千多年前皇朝的貢獻;而寺外的哥多華老城市容(the townscape)則反映常民百姓對城市美學的素養。  

 

大清真寺的西邊、北邊都屬猶太區,宛如迷宮的狹窄巷弄和清一色的白色房舍,形成此區最大的特色。一盆盆色彩繽紛的花朵妝點著白牆,儘管街道有時狹窄到難以錯身,古城居民仍以大量花卉盆栽裝飾外牆,清雅有緻。 

 

 

美學素養不高的城市,室內可以是視覺經驗優雅的古蹟、美術館,出了室外卻可能是粗暴的天空線、市招,與停放雜亂的機汽車群。 

 

改善之道也許需要提升市民素養與市政治理並進。像離臺北不遠的日本京都對招牌的規定極為嚴格,不在指定用色以外的色彩,只能佔整個招牌的百分之二十,懸掛大廈上的,也不能高於大廈樓高的三分之二,整體闊度不可以超過行人道。 

 

京都市屋外廣告物條例的制訂,於二O一四年九月開始執行。該條例細則明文禁用LED霓虹燈、屋頂不可放置招牌,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細緻規定限制,規範彩度、明度,列出「禁止色」與「規制對像色」。這種程度的細緻規範,光靠市府官員肯定不夠,相關法規制定須取得議會的支持,還有民間透過共同組合、町的組織力量,在城市市容改造過程中,促進居民理解、動員與凝聚共識。若是沒有市民的共識支持,市容改造不可能推動成功。 

 

原文標題暨連結:古蹟與市容

 

延伸閱讀:老實說吧!地震時最常做的6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