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寫程式的讀書人如何「撩」創意(上)
余燦
2016-12-17 15:00

在智慧時代的今天,如何工作才能不被替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方軍老師的新書《創意,未來的工作方式》。

 

一、創意,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從工人到白領,從杜拉克的知識工作者,到未來的創意工作者,靜悄悄背後,時代在發生哪些變化?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體力勞動者更多被機器所取代,那人都幹嘛去呢?開發大腦?開發心靈?哪些不可替代的,人之為人的特質,將帶領人走向「光明的未來」?

 

方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創意工作者」。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創意?今天你創意了嗎?如何獲得可持續的創意?看看一個會編程的讀書人方老,如何腦洞大開「撩」創意。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馬上想到了丹尼爾平克的一篇文章《未來屬於高感性族群》,高感性指的是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成新事物的能力。創造力、同理心、會講故事、懂審美、善於觀察並對事物賦予意義,這些成為未來族群的特質。

 

在商業世界,同樣如此。想到一篇文章《未來一定是有品位的人引領商業》,這裡的品位,taste,是一種有美感、有靈魂的東西。07年賈伯斯和比爾蓋茲同台演講,主持人問比爾蓋茲,最佩服賈伯斯的是什麼?

 

他說:

「I would give a lot to have Steve's taste」(我願意犧牲很多東西換取賈伯斯的品位)。

 

這就是向創意表達敬意的方式。so當我看到書名的時候,我想到的「創意」,是感性的,靈感式的,有美感的,天馬行空的,我以為會看到一大堆關於設計或美物的好玩的討論。

 

 

打開書,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後發現,我被標題「騙」了。這是一本講「創意方法論」的書,一本稱得上是「管理學」方面的書。

 

作者重新定義創意工作者,認為他們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系統性的解決問題的人。他們不僅是設計師、藝術家,還是寫程式設計的工程師,創業者,管理者等。

 

這裡不講個人的創意,這裡講群體的創意,以及關於創意的管理;這裡不講虛幻的靈感,這裡講系統講方法。透過創意「美麗的外衣」,我們探究背後的靈魂,這有它的粗糙、枯燥、也有它的質感和紋理。

 

創意工作者,creative worker ,創意代表了光鮮的一面,工作者,昭示了背後近乎「苦工」的一面。

 

其中,工程師的價值被凸顯出來了。我以為工程師只是呆呆的敲代碼的人,卻不知工程師改變世界,背後都貢獻了哪些創意。管理學家羅傑馬丁在《商業設計》中講到,演算法和代碼是知識經驗累積的最高階段。

 

「知識漏斗的第一階段是探索謎題,第二階段是得到啟發,挖掘經驗法則,第三階段是形成程式,其數字化的終極形態就是計算機代碼,代碼是最有效率的程式表達式」。

 

工程師的美和智慧,在這裡閃爍了一下,我對工程師GG的「刻板印象」得到了首次糾正。

 

這一正名之來源,還可以追溯到傑拉爾德溫伯格,他擁有工程師、系統設計師、諮詢顧問和軟體專業專家,在IBM工作15年後,他轉向「軟體人類學」深入探討工程師的世界,透過對工程師工作流程的觀察,給我們打造了一副洞察未來的眼鏡,他認為工程師在系統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極大的激發了創意。

 

還有一位矽谷創業家,Y Combinator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在《Hackers & Painters》中寫到程式設計和畫畫,二者的共同點都在於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程式設計背後的創意之美,在溫伯格和格雷厄姆的作品中被打撈出來。

 

從杜拉克的知識工作者,溫伯格對工程師這一創意群體的系統化認識,我們可以試著捕捉到創意的臨近。而從埃里克萊斯的《精益創業》中,我們可以看到創意管理的重要性。創業者這一創意群體,在極端的不確定性中創造新產品,急需的不是靈感,而是對創意的管理。

 

創意管理的四個要素是什麼?獲取創意需要哪些實用工具?創意思考的技術有哪些?創意管理的「五力」會是什麼?通過這本書的層層解答,希望能為你開啟一條「探尋創意之正道」。

 

 

二、創意管理的四要素:從靈感到產品

 

從一個點子的閃現,到最後創造出一個產品來,這樣從0到1的創作過程,涵蓋了創意管理的四個方面:創意個體的掙扎、建立創意組織、構建創意體系、產出創意產品。

 

創意個體的掙扎

 

創意的出發點是:發現一個問題,然後解決它。而從創意管理的角度出發,從結果出發逐漸深入,是認識創意的一種方法。

 

1、認識你的成果。個體對成果的認知大多接近於手工藝,在組織中大多表現為「大規模創意生​​產」。對於創意管理者的挑戰是:如何讓身陷龐大體系中的工作者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如何讓工作者從外部視角來判斷自己的成果。

 

2、審視你的貢獻。「我能做什麼貢獻」,這個問題幫助我們界定自己應該聚焦的領域。

 

3、明確你的作品。對於作品,需要明確作品最基本的單元是什麼?作品單元能否連綴成較大並重要的成果?我們以自身個體為核心凝聚而成的作品是什麼?剝離掉所有的包裝,我們的作品的獨特價值是什麼?其中凱文凱利的「一本書就是一個注意力單元」,這個很值得思考。

 

4、讓創意有所依。往大方向看,是否有能產生大創意的領域為依托?是否有活躍的、欣欣向榮的區塊為依靠?是否有能接納、支撐、培育創意的平台。創意成果的累積是否給你帶來現實的成果,比如組織和團隊的發展,可延續性的知識成果,財務性的成果等。個體成果方面,個人的性格、心性和世界觀的提升,知識、經驗和能力的改善,以及方法論是否得到梳理。另外,關係成果方面,你的創意是否帶來一定的朋友或名聲。

 

把創意變成產品

 

個體的創意產生作品,可是僅有作品是不夠的,創意要有結果,必須有產品。作品是自己的,產品是服務他人的。作品的獨一無二的,產品是可以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它必須有持續的口感。產品化的三要素是:產品的完整性、產品的功能訴求明晰度、產品的刻意智慧含量(包括創意和美感、各種技術、創意過程)。完整性可藉鑑的是麥肯錫的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各要素間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讓創意與組織相容

 

創意群體的關注,不是新想法的迸發,而是體系的構建,不是得到新想法,得到有創意地解決問題。讓創意與組織相容,需要極大的改善組織的架構,有三個方法:

 

一、隔離法,通過隔離避免組織內部的創意被官僚主義限制。二、支撐法,組織者以一種體系構建的方法為創意的生成創造良好的環境。三、閒適法,在組織中,為特定創意人創造閒適的空間,減少目標壓力,是讓組織與創意人相容的必要一步。

 

 

構建創意體系

 

從個體創意的掙扎,到把創意變成產品,讓創意與組織相容,最後構建出創意體系,是一個小閉環,小系統。讓創意管理變得有章可循。

 

三、創意工具箱:你學會了嗎?

 

關於創意的工具箱,讀完有點類似《思考的技術》、《學習之道》、《刻意練習》這幾本書的感覺,是關於學習的學習,關於方法的方法,關於創意的創意。簡單列舉幾個,比如:

 

1、學會提問。提問是有學問的,並不比解答更輕鬆,一個高質量的問題,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思考半徑。我又想吐槽的是,平時參加活動,碰到很多提問者,不會提問,說一堆不相關的信息,抓不到重點,提問問不到點子上,這是一大問題。可不可以習得呢?首先是得思考清楚,然後才能表達清楚。思考清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次次打磨出來的。

 

2、類比與聯結。類比的精妙,在於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個生澀的現象,富有創意的表達者常常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能自如切換,形成類比。聯結和類比不同,是在跨界中建立一個新的東西,是融匯後的貫通。

 

3、讓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這是馬化騰的秘笈,一秒變小白,馬上體驗產品。也是金出武雄的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也是「嬰兒的視角」,以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4、把珍珠串成線。connect dots建立聯結,把點滴積累起來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珍珠項鍊」。

 

5、系統的思考,理解背後的結構。人之所以淺薄,是因為散亂的思維,沒有串成系統化的思考,看事情看不到本質,所以會做很多徒勞的東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理解結構,需要我們橫剖縱剖,去解構手頭的事物,看到背後的紋路。

 

主要摘錄了5個,其實工具可以有很多,錘子、夾子、起子,各種工具可以不斷完善。查理芒格說:在只有錘子的人看來,世界上所有問題看起來都是釘子。而只有當你擁有足夠多的工具時,錘子的偏見認知就會消失。你的工具箱都裝了哪些呢?你買回來的工具都用了嗎?都熟練了嗎?這是一個經驗累積的過程。但是告訴我們,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多元工具解決多元問題的重要性。

 

(首圖來源:MeeshBomb@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