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即將到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也將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這是蔡英文上台之後的首次亞太領袖峰會,宋楚瑜成了蔡英文計劃邀請參加峰會的台灣特使代表。」
這幾乎是今天各大報紙版面的基本頭條,但是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又有多少人明白APEC是什麼?而它對於台灣又有多重要呢?不懂沒關係!趁著這個機會,讓小編一一為大家解答!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簡稱: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起源: 全球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緩和,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下,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即以新加坡為總部,由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莫斯哥等21個成員經濟體共同組成。
宗旨:在亞太區內各地區之間促進經濟成長、合作、貿易、投資的論壇。
意義:APEC的創辦加強了亞太區域間各成員國的交流合作,取代了該區域歷史中的冷戰結構。
對台灣而言,它有多重要呢?
從政治上看,台灣失去聯合國席位后在國際政治空間中日益縮小,亞太經合會便是台灣接觸世界的重點之一,同時,因亞太經合會的討論範圍廣,涉及層次大,它也成了台灣以自身角度發表立場的重要平台。
從經濟上看,對如今重視經濟發展的台灣而言,參加亞太經合會也表示將有希望與亞太地區各國的經濟部門官員進行對話與協商,不僅增強了對外的交流,也有利於經濟間的合作發展。
處處受限 看台灣歷年參加記錄
但由於台灣複雜的政治關係,亞太經合會對於台灣而言也顯得限制滿滿。從兩岸三地共同簽署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用來記錄在不同團體間簽屬的雙邊或多邊協議,屬於一種行政協議,也具有法律拘束力,可以理解為「簡單形式的條約」(取自維基百科)和西雅圖模式「不邀請台灣領導人參與APCE」的建立開始,台灣只能以「地區經濟體」的身份,派請經濟背景人士作為代表出席。早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就有出現因派出特使的政治背景而受到來自外界阻攔,無法無參加會議的情況。
近年來台灣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特使人選:
陳水扁總統時期:
2000年 彭淮南,中央銀行總裁
2001年 賴英照,行政院副院長(因其為非經濟性的官員而受到拒絕)
2002年
| 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長
2004年
2005年 林信義,總統府資政
2006年 張忠謀,台積電董事長
2007年 施振榮,宏碁創辦人
馬英九總統時期:
2008年
| 連戰,副總統
2012年
2013年 蕭萬長,前副總統
競爭對手轉為特使 是太有膽還是真的無人可用?
對曾和蔡英文共同角逐台灣總統的宋楚瑜而言,昔日的對手變成今天受邀赴峰會的特使,眾多媒體與專家都表示,很大原因來自蔡英文希望「藉宋緩解與大陸的尷尬氣氛」。作為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早在2013年就曾與大陸海協會長會面並溝通兩岸問題,2014年更是因「太陽花運動」與習近平在北京見面。如今,蔡政府因不肯承認「九二共識」而與大陸陷入「溝通低氣壓」,蔡英文這一舉動極有可能是希望藉由峰會時機,「以中國大陸接受的對象,讓兩岸關於得到討論和進一步的緩和解決」。
但對於如今傳出的蔡政府的做法,中國大陸似乎仍沒有表示肯定,而若兩岸仍在「維持現狀」中持續冷對抗,台灣今年也很可能會被擋在「峰會門外」。
延伸閱讀:那些曾經表態要參選總統的人去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