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 Song:ICO其實是一種「民主化尋租」!
鏈聞/撰文:Jimmy Song,編譯:Newschainer/張詠晴編譯
2019-06-11 16:04

 

著名的比特幣佈道者 Jimmy Song 最近撰文狠狠地批判了 ICO 和各種「功能型代幣」。儘管這篇文章遲到了一年半,但是還是值得閱讀。不過需要提醒:Jimmy Song 是著名的「比特幣原教旨主義者」,這篇文章會引起以太坊愛好者的不適。對於其觀點,不用照單全收,兼聽則明。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首次代幣發行(ICO)一直在主導加密貨幣產業。有人認為,初始代幣發行伴隨著以太坊的成長,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項目融資模式,甚至代表了去中心化的未來。然而,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究竟是什麼呢?從經濟角度來看,它們做了什麼,又帶來了什麼價值呢?

 

本文希望解釋一下功能型代幣究竟有沒有實際效用的問題,以及它們如何從去中心化應用獲得交易費用的方案。本文希望說明,首次代幣發行雖然被視為價值創造的載體,但同時卻又破壞了價值。

 

在我們正式開始討論功能型代幣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另一個重要概念:尋租(Rent-Seeking)。

 

什麼是尋租?

 

尋租是指在不增加價值的情況下,從交易中獲取資金的過程。

 

描述尋租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對某些活動徵稅,而不是做有用的事情。想象一個在中國版權局工作的典型政府官僚,他們沒有對出版物裡的內容做任何貢獻,只是標記一下相關內容,而他們的工資卻來自於對這些出版物徵收的稅金。

 

尋租者可以賺錢,而且他們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工作。正如每個企業管理顧問都很清楚的事情:大公司裡員工數量很多,真正做事的卻很少。這其實就是尋租者使用的伎倆,他們設法進入到市場缺乏自然競爭的舒適角度,比如壟斷產業,或者他們的交易是由監管強制執行的。

 

ICO,民主化尋租!

 

ICO 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將尋租過程正式化。功能型代幣的「名義價值」就是其實用價值,如果你想要成為尋租者,就需要在某個去中心化應用 DApp 上押注——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DApp 其實是受到代幣限制的,任何想要使用 DApp 的人都必須持有代幣。對於一個 ICO 項目來說,他們不再使用現有的貨幣,而是為早期代幣買家創造了機會,讓他們成為去中心化應用的守門人。也就是說,這些功能型代幣持有人就是尋租者,他們扮演了上文提到的政府官僚角色,向那些使用去中心化應用的人徵稅。

 

顯然,如果應用中有了尋租者的角色,就會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摩擦,繼而抑制應用的使用,這個問題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功能型代幣幾乎從未在 DApp 裡使用過,它更像是一種純粹的推測。你可以將其看作是以下這種情況:有一個想要出售尋租機會的群體,但卻發現沒有足夠的交易來證明這個尋租機會值那麼多錢。

 

功能型代幣幾乎可以肯定會讓 DApp 失敗,這種代幣不會讓 DApp 變得更有用,它不僅缺乏實用性,而且還會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帶來不少摩擦,繼而 DApp 所具有的效用。

 

唯一使用功能型代幣的人,就是這些代幣的持有人,但其實,他們對 DApp 交易「徵稅」的利潤預期是很低的,功能型代幣的唯一效用消耗就是被代幣持有人花掉,他們覺得透過使用 DApp 就能創造一個「該 DApp 有用」的感知,並推動功能型代幣的投機需求。

 

問題是,這招有用嗎?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Jimmy Song:ICO 為何會一瀉千里?因為那是在尋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