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韓劇知韓國,蔡增家教授的韓劇學
翁健偉
2016-04-07 10:06

韓劇人人愛看,拿著手機、平板追劇也是常見的事,在比10年多一點點的時間,韓劇從《冬季戀歌》很快就進化到《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幾乎是全民瘋韓劇,還帶動衍生性商機的龐大文化浪潮。在許多粉絲眼中,韓劇也許是消遣與娛樂,但是在政治大學蔡增家教授眼中,韓劇不光看熱鬧,也可以看出門道,甚至寫了書《上一堂好玩的韓國學》,跟大眾分享他的觀察。

 

韓劇反應了韓國社會的傳統與現代

韓劇表面上不外乎是愛情故事、或者韓國的職場生態等,但是他認為韓劇也可以看到韓國傳統社會的一面,「像是《未生》討論韓國職場問題,要進入韓國大企業,不外乎是首爾大學、高麗大學等高學歷背景,但是主角卻是用關係進入這間大企業。故事在主角進入大企業後,發現企業內部的文化與故事,有點類似《半澤直樹》,看到韓國企業對於員工的剝削,顛覆韓國傳統。」而在《來自星星的你》,蔡教授認為可以看到韓國尊重儒家文化,但同時間與中國又有恩怨情仇的糾葛,「所以從韓劇中點出韓國社會的習俗、問題,都是很有趣的切入點。」

至於當紅的《太陽的後裔》,可以看到幾個問題,他指出韓國國力在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後,開始在國際間扮演積極角色,「看到和平救護團隊的醫生,點醒大家韓國在國際上的角色。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是韓國人,韓國人對於可以扮演國際角色感覺很光榮。」當然這齣戲的亮點之一,就是宋仲基扮演的軍人,蔡教授認為這可以看出韓國人對於軍人的態度,「台灣與南北韓都是分裂的國家,但韓國在於服兵役上是很嚴格的,這點跟台灣不一樣。」

 

南北韓糾結照樣入戲

當然也可以從韓劇中,看到南韓對於北韓的態度,「過去的話 ,韓國人認為南北韓要統一,最近有一些轉變。現在的話,同意維持現狀的人越來越多,反對統一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北韓對南韓的諸多挑釁,包括陽光政策的失敗,讓南韓對於北韓觀感轉差,認為是麻煩製造者。就從「脫北者」(逃離北韓的民眾)議題來看,「十幾年前南韓對於脫北者非常熱衷,現在是越來越消極。」至於北韓怎麼看韓劇描寫雙方的恩怨情仇?其實南韓也無所謂,畢竟韓國站上國際舞台後,對於以往的南北韓問題沒有那麼在意,聽說連天安艦事件(南韓軍艦遭到北韓擊沉)也要改編成韓劇,可見得創作者完全不管北韓怎麼想。 

 

日韓風俗各自不同、各自精采

在蔡教授的觀察中,日劇與韓劇在2008年形成黃金交叉,「以前看日劇的人比較多,現在是看韓劇的人比較多。」他認為這與日韓兩國的民族性有關,「韓國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很高,也是因為韓戰結束後,很多美軍至今依然住在韓國,帶來的文化影響都依然存在,所以也就基督教人口從少數增長到多數的關鍵。日本也有美軍的駐軍,但都被日本侷限在某一個地方,雙方的交流也很少,從這就可以看出日、韓對於外來文化的態度。」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韓國遠遠超過了中國與日本。

日韓兩地的風俗差異,也反應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韓國現在很流行看部落客直播吃飯,不喜歡一個人吃飯,蔡教授認為這是因為韓國是個很愛好面子的國家,「可以看得出來,韓國喜歡打扮華麗,在很多經濟數據上也是非常美化,很重視外表,包括整形等。所以要表現出來很有人緣,吃飯就是其中一。韓國的職場文化,吃飯是要呼朋引伴、很多人一起去吃的,也是愛好面子的表現。」相形之下,日本就很流行一個人吃飯,甚至有的餐廳會針對一個人吃飯的顧客,設立專屬的座位。 

 

有韓國政府撐腰,韓流才能壯大,但也打壓大膽題材

當然韓劇的壯大,與所謂的「韓流」成功密不可分,蔡教授認為這是韓國政府,從2004年開始,成立利用韓劇推廣韓國影響力的委員會,隸屬於青瓦台(有如台灣總統府)之下,投注了相當多的經費與費用,資助韓劇的製作。「韓劇的製作成本很高,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很難達到。」而韓國政府也把韓劇當成發揮影響力的一部分,在推果過程中,也把韓國品牌,如三星等置入性行銷帶入,「不是單一扶持某一產業,而是讓不同產業藉機交流產生火花,發揮了『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因此這股韓劇熱潮,既是結合了韓國明星的魅力,還包括了韓國流行音樂K Pop,甚至於韓食文化(《來自星星的你》帶動了韓式炸雞的風行),彼此交錯而成的結果。

也由於韓國政府把把韓流、韓劇(包括K Pop)都列為韓國文化、歷史的代表,因此對於某些過於裸露、題材過於大膽的作品,甚至MV,都會給予封殺的禁令處份。蔡教授說,之前有請教過韓國的官員,「為何要限制裸露?他們很擔心,會走向日本的情色文化,不想成為日本的後塵。」主要也是因為韓流標榜的,是讓人看到韓國的文化,而非廉價的情色。但這樣的政策並非有益無害,像是韓國藝術電影導演金基德,即使在短短一年間就寫下拿到柏林影展金熊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空前記錄,在國際影壇間的聲望極高,但在韓國他卻抱怨作品上映時屢屢遭到抵制,只因他的影片往往描寫那些非主流、韓國底層社會的真實樣貌。

延伸閱讀:韓國假死體驗 透過死亡反思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