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裡頻繁遭遇到肢體接觸性的暴力行為,不應該覺得奇怪。上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上的一份工作論文發現,空氣污染和暴力犯罪行為存在著密切的正向關係。
論文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環境中心的博士研究員Evan Herrnstadt和加州大學戴維斯中心的助理教授Erich Muehlegger。他們在論文中說,這是有關空氣污染影響犯罪行為的「首個準實驗研究」。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大氣污染威脅身體健康、降低生產力和勞動市場的參與度、對短期的認知構成損傷誘發逃避行為等。
他們的研究圍繞芝加哥幾條重要洲際公路附近展開。芝加哥是美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車廢氣排放是首要的污染物。首先,他們從芝加哥警察局獲得了2001年到2012年超過200萬條犯罪紀錄。這些數據包括犯罪行為發生的日期、地點等。然後,他們收集了這期間的氣象數據,包括風向、風力等,通過風向的變化判斷附近的哪些社區在什麼時候受到最大的污染。
透過將這些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對於某個社區來說,跟處於上風口時(意味著來自公路上的污染較低)相比,其處於州際公路的下風口時(意味著其遭受了更嚴重的污染),犯罪率增加了2.2%。不過作者指出,這種關聯只適用於暴力犯罪,比如自殺、槍擊案、毆打等,污染情況對財產犯罪率的變化沒有影響。
作者還指出,公路污染與犯罪率有關的另一個證據是,當風向不定或者風力大到吹散污染物時,上述效應減弱了。
把這項研究跟傳統做法區分開來的是,研究對象是同一個社區的犯罪行為,且把風力和風向作為了一個研究標準。
Herrnstadt向《華盛頓郵報》解释說,這樣可以把影響犯罪行為的其它因素,如收入水平,區分出来,從而「真正確認污染與犯罪之間的因果關係。」
这篇論文没有解釋大氣污染到底是如何影響犯罪行為的,不過作者援引了一系列研究,給出了幾個可能的解釋,比如認知受到了損傷,或者單純的只是憤怒情緒上升了。
跟正常的時候相比,遭遇大氣污染的人們「更加易怒」、「更容易踩地雷」,Herrnstadt說。他補充說這也是為什麼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嚴重時發生的暴力行為中,打架鬥毆占了最大的比重。
他們的發現並不奇怪。2009年科學家曾經以老鼠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它們被暴露在汽車排氣管下的反應。結果發現,無論是無鉛汽油還是有鉛汽油排放的廢氣,都增加了老鼠的侵略性行為,比如「擺出好戰姿勢的時間更長、實施了更多攻擊」等。不僅如此,吸入過多汽車廢氣還導致老鼠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出現了劇烈波動。
Herrnstadt和Muehlegger的研究主要關注了空氣污染的一個源頭:汽車廢氣排放。假如他們的結論是可靠的,可以設想,如果把燃煤等造成的空氣污染都考慮在内,其影響將會更大。
考慮到區域性差異,他們的發現或許不能輕易推廣到其它地區,比如北京。搜集犯罪數據可能就會成為問題:在嚴重的霧霾天裡,就算有人當街鬥毆,你看得清嗎?
以上圖文,由界面新聞授權。
界面新聞只服務於獨立思考的人群,
下載界面APP鏈接:http://a.jiemian.
下載界面App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