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更需要文字的溝通,專訪陳安儀
翁健偉
2016-04-19 09:21

圖像閱讀時代來臨,文字依然有發揮空間

隨著現代人大量仰賴手機貼圖、Instagram分享照片,圖像式閱讀已經從以往的漫畫,逐漸演變到成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還需要文字?創立「陳安儀多元作文」的資深媒體人陳安儀指出,所謂的圖像閱讀VS文字閱讀,只是不同形式的轉變,「對於現代人來說,圖像閱讀是最快的吸收資訊的方式。同樣的道理,小朋友看繪本也是最本能的閱讀,即使還不識字,一樣也可以看得懂。」但是這不等於文字已經被圖像所取代,「像是大家都有讀過金庸武俠小說,但如果你畫一個腦海中的小龍女,可能跟我畫的不一樣,因為文字創作是有想像空間,而文字想像是無法被取代的。」


即使網路已經普及了,大家以為天天滑手機、點Facebook、傳Line,好像已經不再倚賴文字;但仔細觀察,我們在這些數位工具上,還是文字。「雖然一直強調貼圖使用率好像很高,但相對地文字使用也是很普及。我們可能不太打電話,都用Line、簡訊取代了,可是在這些介面上,還是用文字溝通。」只不過是以往手寫的行為,現在改成用鍵盤輸入,文字並沒有因此消失。因此與其說現代人或年輕人不再需要文字,還不如說大家使用文字的場域跟以往大相逕庭。在陳安儀的觀察,就算是剛入學的小朋友,只需透過訓練,一樣都可以學會使用文字溝通,而這是大人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各有論點,但缺乏溝通

然而數位時代的來臨,讓大家抒發自我論點的管道多元,無論是PTT、Facebook、微博,人人都可以發文貼文,同時也形成了眾生喧嘩的局面。大家各自有論點,但往往形成各說各話,陳安儀覺得這不只是溝通的問題,「溝通是大家各有立場,可是都知道對方論點的來龍去脈,這才叫溝通。可是你有論點、我有論點,我無法接受站在『你的立場』去思考 你的論點,即使論點說的再完整,還是不能算『溝通』。」造就這樣的場面,她認為是台灣缺乏同理心,像是前陣子有媽媽抱嬰兒搭公車,乘客嫌嬰兒哭鬧趕下車的新聞,就是缺乏同理心的事證,「乘客的論點是『公共場合不能吵鬧』,媽媽的論點是『我沒有辦法控制嬰兒』,沒有同理心的社會才產生這樣的問題。」她認為這是教育的問題,因為台灣的教育,只要求學生會考試過關就好,都不要求去思考其他各個層面,長久下來養成了「不會去在意其他人的反應」的行為,顯得社會對於諸多議題只有論點,但缺乏溝通。

延伸閱讀:帶著正能量飛行追夢:空姐報報Emily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