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年成為台灣人罹癌之冠,因此許多人會選擇改吃素,並調整規律作息,以降低罹癌風險。但一名年約60歲、茹素20年的林姓老師,日前因為排便不順前往就醫,竟發現自己罹患大腸癌,非常震驚。醫生表示,平常飲食大魚大肉才會罹癌的觀念並不正確,也可能與個人遺傳還有基因缺陷有關,唯有定期進行檢查才能預防與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台灣人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
由於台灣人近年來因應高齡化社會,以及生活型態上的轉變,有越來越多人罹患癌症。據統計,每5分鐘半就有1人罹癌,其中又以大腸癌第七度居冠,成為國人最易好發的癌症。
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多是到了中晚期後才會發現,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因此醫師建議應該要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治療。
茹素非護身符
過去罹患大腸癌的原因,多半脫離不了生活習慣、年齡老化等因素,台灣頻頻爆發食安問題,更讓許多人擔憂,因此調整飲食習慣,改吃素食以及其他較為天然的食物。
但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則表示,包括基因突變、環境及家族遺傳等,也常常會是造成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人人都有機會」。但他也強調,食用過度烹調的食品以及燒烤等食物,都是癌症的風險因子,因此少吃還是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定期篩檢 守護一生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林老師表示,過去自己一直遵守生活規律,飲食上也非常節制,因此得知自己罹患大腸癌時,非常震驚。雖聽從醫生建議,先手術清除大腸腫瘤,再進行標靶治療,但治療期間效果並不如預期,一度讓她非常沮喪,所幸經過數月的努力,身體已去除病灶,慢慢恢復健康。
醫生則表示,雖然大腸癌成為國人十大生病死因之首,但透過定期篩檢與治療,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風險,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都應該要半年接受一次檢查。醫生也強調,癌症需要進行密切的觀察與治療,呼籲民眾不應聽信偏方,而延誤時機,唯有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順利拔除病根。
圖片來源:Knowinsource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