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雲:年輕人怎麼可能爽得起來?
撰文/陳彥驊、採訪協力/何宇軒
2015-07-23 11:33

 

經歷一夜的疲憊之後,反黑箱課綱同學包圍教育部已經暫時退場,不過今晚在師大的說明會,可能會招來更強的抗爭力量!Knowing先前特地專訪社民黨主席范雲,藉由他參與野百合與太陽花運動的經歷,來分析年輕人衝撞體制的力量,將會開出什麼樣美麗的花朵?

 

以下為Knowing小編與范雲的專訪精華摘要:

 

問:妳曾經歷過野百合、太陽花運動,那麼對這兩場由不同世代所發起的運動,是否有觀察到差異呢?

 

答:這兩場運動無論在規模、時間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野百合運動當年雖然也成功號召數千名大學生群聚抗爭,但太陽花運動無論是參與人數、職業別及年齡層等,都較野百合來得更廣。

 

我認為造成這個差異最重要的原因,是「網路媒體時代」的到來。由於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特性,讓過去難以被主流媒體播報的真相得以擴散得更快,在新世代年輕人的心中,傳統媒體權威性已驟降不少,這也是整個年輕世代政治意識能夠迅速覺醒的原因之一。

 

除了參與者廣度有極大的不同以外,兩個運動的差異還有「台灣意識」的形成。野百合運動主要是針對「民主化」、「去威權」做抗爭,但當時還必須面臨「如何說服大眾為何台灣需要『本土化』」的問題。

 

在當時的教育制度下,其實「台灣意識」是不存在的,因此抗爭追求民主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去挑戰整個社會既有的意識形態,告訴大眾我們為何需要重視本土。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在經過二次政黨輪替後,多數國人其實已有「台灣應獨立自主」的意識,而成熟的本土意識,就壯大了太陽花運動的規模。

 

問:為何本土化意識這麼重要呢?

 

答:由於台灣與中國並非正常的「國與國」關係,因此在交易、交涉方面,都必須審慎思考其政治、經濟的龐大力量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本土的角度來看待兩岸的交流,才可能保護我國產業、進而避免國民受影響。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本土意識已深化得相當不錯,近期的「反黑箱課綱全國高中串聯活動」便是非常好的例子,顯示年輕人們已願意重視發生在自己生長土地上的歷史。

 

問:那麼總體而言,妳認為整場太陽花運動改變了台灣什麼?

 

答:雖然太陽花運動最終訴求「退回服貿」並未達成,但它促使一整個世代台灣的政治覺醒;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去年九合一大選中,國民黨縣市首長大敗的情況。

 

同時也讓更多國人重視未來台灣和中國進行交涉、交易時,必須建立一套監督機制,才可能確保台灣的自主性與得來不易的民主制度。

 

 (取自范雲粉絲頁)

問:日前有一位部落客撰文指台灣人其實過很爽,妳認同這樣的說法嗎?就妳的觀察,台灣年輕人在社會上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嗎?

 

答:其實台灣年輕人們並沒有過得很爽。現代年輕人須面對的問題很多,最顯著的就是薪資倒退,甚至創下歷史新低,同時間房價、物價卻仍在飛漲,這都是年輕人沒有過得很爽的證據,有些人甚至可能會因此失去希望。

 

而且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的「財富背景」便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這已讓民主社會強調的自由、平等失去意義。即是說,「若沒有平等的選擇,便就等同於失去自由」。

 

例如現在大學學費已逐漸在調漲,那麼對於弱勢學生來說,有些人即便考上,家中也不見得能夠有足夠的經濟支撐他去讀,這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了。

 

問:那麼怎麼樣可以達到「自由」呢?

 

答:必須要先讓整個社會團結,消彌階級間的對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社會上的優勢者、弱勢者必須進一步合作,並共享資源。如賺較多錢的人須負擔更重的稅賦,因為這些人享用的醫療、教育資源的運作,其實仍仰賴於大眾的稅收。

 

但是台灣社會現在的情況卻不是如此。舉例來說,有點像是納稅人付錢給警政機關,但這些警政機關卻反而在大財團們為所欲為的時候保護他們,且這些財團的經營者也未比一般民眾盡較多的納稅義務,使得社會無法落實「分配正義」。

 

問:妳提到「分配正義」,那對於台灣分配不正義是否有什麼具體實例?

 

很明顯的,在稅制的部分就有相當程度的「不正義」,台灣整個稅制是較為優惠財團的。

 

先前《天下雜誌》便有一篇報導寫到,台灣百億以上的財團,所繳的稅與比例較中產階級的稅率來得低,在一個中產階級民眾繳了15%、甚至超過20%稅的同事,財團卻僅須繳所得、利潤中10%的稅,這是相當不合理的。

 

而在國家對財團無論是土地、水電,甚至稅金有優惠的情況下,使得全國約有70%的稅,得要仰賴一般人(中產階級、弱勢者)的薪水,以國際的標準來看,這並不符合公平正義。

 

除了稅制不正義以外,年輕人工資太低也是一個問題。整個青年世代的工資從馬政府公告22K政策以來,便被壓得愈來愈低,但與此同時不少企業仍是有盈餘的!

 

以數據來看,從2000至今,台灣的GDP已成長了1.5倍,但年輕人薪水卻倒退了15年,這便造成35歲以下青年世代貧窮化的現象。

圖片:取自范雲粉絲頁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