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教育自己救!」為抗議課綱微調爭議,20幾名反黑箱課綱教育的學生,深夜帶著梯子爬上教育部的合作社,用厚布翻越教育部門前的拒馬,這一刻,他們為了自己的教育,闖入教育部,並佔領了部長室。
教育部部長遲遲不願出來面對學生,讓學生的怒火愈燒愈旺,教育部部部長躲起來,馬政府則用警察壓制學生。然而,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究竟在吵甚麼?可以讓學生們不分縣市各校團結起來,為甚麼原本好端端的課綱「微調」,會引來歷史學者及高中教師群等的大力反對?
根據關鍵評論網報導,首先,微調爭議的導火線,始於2014年初教育部以「在不更動現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中各學科學分數、教師授課節數之前提下進行;主要修訂在於錯字刊物、內容補正即符合憲法之檢核等面向,同時並依據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檢視課程綱要中相關用語,以符合法治及社會實際需求」為由,組成的檢核小組。該小組在會後快結束時,於「臨時動議」的程序中,提出「微調」事項,更動了舊有的課綱。
爭議一 小組人員全部匿名
小組成立並微調課綱後,引來民間團體對此程序上瑕疵的不滿與疑慮。台權會當時分別去函要求教育部及國家教育研究院,要求依《政府資訊公開法》提供課綱決議的相關資訊,以便釐清爭議。然而相關機關卻拒絕提供詳實資訊,台權會爾後遭訴願駁回,最後此程序爭議進行到行政法院審理。
爭議二 第一線執教的高中教師被排除在外
教育部於民國94年,為課程調整之意見交流所需,而成立學科中心,作為中央與高中教師的窗口。根據歷史學科中心的說法,此次教育部的決策過程中,歷史學科中心所扮演的腳色微乎其微。檢核小組所稱召開的五次會議,歷史學科中心均未參與,尤其2014年1月14、17日兩天的會議,歷史學科中心接獲正式公文。
在這過程中,教育部把第一線執教的高中教師排除在外,並沒有給予學科中心表達意見的機會,因此,歷史學科中心對此微調案表示不願背書。
爭議三 課程綱要成為鉅細靡遺的指導細則
在新的微調課綱中明文地舉出特定運動對某段歷史的影響,例如「說明1920年代以後,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行程,極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如領導殖民地反抗運動和鼓吹各種新思潮等,並述及台日差別待遇、社會階層、語言政策、宗教習俗、婦女地位之改變。」被批評為要求出版社必須要寫出該事件對此段歷史的影響,拋棄原版一綱多本下,以綱要為大原則,再交由不同撰寫者自由的取材及舉例,所顯現的多元價值。
爭議四 中性字眼被含有潛在思維的主觀表述取代
在原有的課程綱要中,對綱領的描述上多以中性字眼來詮釋,比如在當代台灣一章中,以「國民政府的接收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等字眼來描述當時的政府更替及政治環境的轉變。然而在新的微調課綱中,把「接收」兩字,改為「光復」。根據我國教育部字典的解釋,光復為「失去再收回」之意,相較原先的「接收」兩字,其蘊含維持中國正統性及彰顯榮耀的稱讚之意。批評者認為,此舉代表國家高權有意於未來歷史課本的呈現上,鑲嵌其擁護的意識形態及認同感,而非單純客觀地陳述歷史。
爭議五 史觀主體的改變
另一個爭議,就是對於「去台灣化」的憂慮。根據舊課綱,在鄭成功統治台灣該章中以「鄭氏政權的對外關係以及清朝交涉的始末」來描寫綱要的內容,而新的課綱則以「說明明鄭的對外關係以及覆滅的經過」。批評者認為,從「鄭氏」修改為「明鄭」,顯然把在台的鄭氏政權與大中國脈絡下明朝的關係扣緊,強調中國統治範圍的正當性。除此之外,將「清代」改為「清廷」,批評者認為,清廷一說強調中國大清朝廷的對台統治。
爭議六 台灣史編序的大位移
舊有課綱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方面做分野,在一貫的脈絡下講述台灣戰後的歷史。新的微調課綱則不再以前述的四種角度來開展戰後的台灣史,而是以時間軸的概念,區分為三階段,分別為「光復到政府遷台」、「民國四十到六十年的政經發展」、「六十年代以後的政經發展」,並在第四章講述「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以「228事件」為例,若依照舊課綱的邏輯,該事件是放在「政治:從戒嚴到解嚴」此章,也就是說舊有課綱從過去威權統治的脈絡下展開,並且在此一貫的脈絡下,了解228事件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影響與地位。反觀新的微調課綱,則會出現228事件是去脈絡化地被放到「光復到政府遷台」一章裡,無法跟五六零年代發生的抗爭及現今的民主化發展產生連結。
爭議七 消失的平埔族
教育部召開檢核小組之由「符合憲法之檢核等」,原本舊課綱中所提及的「原住民」,在課綱微調中改為「原住民族」,然而依我國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原住民族的認定是須依法明文規定,現今為16個族。但我們耳熟能詳的平埔族,非在「原住民族」一詞的涵蓋範圍。因此為配合現行法而微調新課綱的結果,是否意外地讓平埔族在我國地現行法中消失在歷史的脈絡呢?顯然在此次課綱微調當中,欠缺原住民族的觀點。
此次微調爭議的引發,根本地凸顯台灣人對於自身歷史的認知與情感存有歧異,而且這個裂縫一直存在。在年輕一輩的口中,已漸漸地不再用本省外省來區分你我,但是此次微調依舊映照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對歷史記憶仍有嚴重的出入。而這一次學生們為了捍衛自己的教育權益,也為了下一代的學子而闖入教育部的舉動,又再度提醒了執政者,無論任何決策,都應該讓人民與政府擁有對話空間,透過交流、討論,溫柔地了解彼此,而非透過國家權力如此草率的介入。
除此之外,這次的課綱微調事件,顯示台灣的教育很難避免政治力的干涉,必須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的課綱制定機制,以透明、公開為原則,兼顧專業與民主參與,課綱委員的聘用與任期,不受政黨輪替的影響,這才是長久之計、教育之道。
那麼我們要的,是甚麼樣的歷史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