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與吳舌戰輸贏之外 台灣綜藝圈的新方向
葉怡柔
2015-10-03 10:57

 看完了正晶限時批之,作家馮光遠大戰綜藝大咖吳宗憲,有以下三個心得。

 

 

大家都覺得自己看得懂演藝圈

 

不管是金鐘50綜藝類評審團,還是作家如馮光遠,大家都以結果來論成敗,簡而言之,看完了笑過了,覺得沒有教育意義或(營養),就貼上了「品質低落、創意不足」的標籤,一概而論以偏概全,果真提出什麼想法,馮光遠的那種(美式幽默),不知怎麼落實,離台灣民眾也有點距離,批評很容易,卻不能理解做的人,真的很難,經費沒有,讓一切構想都只能紙上談兵,一昧的批評的確讓綜藝圈的大哥大姐們或著努力的人很受傷。

 

應該做出改變的人動也不動

 

辯論了很多,不少娛樂圈當前盲點,比如收視率,由尼爾森做統計,有收視群過於集中的問題,造成台灣電視圈的現狀,節目不是大家想看的,就開始引進各國節目,相對更壓縮了本土藝人發揮的空間。另外一樣,太多電視台競爭,壓縮廣告收入,間接導致節目收益縮水,好的時候節目可以談廣告時段,現在根本想都別想。而頻道收費的標準更變成,系統業者吃到撐,真正做內容的卻苦哈哈,政府難道沒有別的調整空間?

 

速食打壓節目原創性

 

如果嫌大牌主持人太貴,哪麼去問現在的電視台老闆,有沒有種不找大牌主持人,而是組一個有潛力的製作團隊,從零開始發想節目?再說台灣目前的情況,開節目像開花,凋謝的也很快,少了發想的初衷,而且因為時間太短,用抄襲得比較快,像沈玉琳說的,你參考來我參考去,但不能忽略的是,即使參考別人,也能有辦法想出自己的新規則、新方法或著火花,這才是觀眾會願意停留的關鍵,就像以前台灣好看的節目,能夠賣到海外去,就是有它的吸引力跟價值,如果以此為目標,也許就沒有大陸市場限制的問題,就像網友說的。

 

就像大陸許多節目,都選擇跟韓國買版權,不用講模仿,而是直接學習,看了這個情況,只要是電視圈的人,都很心急,他們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但要做到那樣就是理想跟現實的差距,當韓國政府決定以每年16億到20億,補助鼓勵文化產業,甚至推銷海外,而台灣的環境,依舊是娛樂歸娛樂,政治歸政治,怎麼不讓演藝圈叫苦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