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五百個燃燒的家庭嗎?
楊方儒
2016-02-23 00:25

 閱讀聯合線上(UDN)的八仙事件追蹤報導,很自然且直覺的,接受了一連串由頭到腳的感動與撼動。

 

八位年輕人的結痂週記,我看到第三位,就已經承受不了。承受不了的是,他們自述到地獄走了一回,如今復健的心理與生理痛楚,更是正常人如你我難以理解與想像的。

 

原本他們也是青春正火的常人。只是「火」這個形容詞,在那個晚上,成了動詞。

 

每一篇結痂週記,都是一萬字上下的長文章,這是主流暨傳統媒體無法承載的重量。八仙傷者們則在受訪時,控訴事發至今,社會輿論越來越冷漠的現像。

 

某種程度上,我們確實是假裝視而不見的。八仙事件發生這半年,我也下意識的,再也沒有開車到八裡周遭。好像自家車開上龍米路,就會耽誤救護車的運送。

 

常人如你我,生活中的一切,還是照常著進行,提著燈籠吃著湯圓。愛與恨、離與合,比起八仙事件造成五百個家庭的一輩子考驗,以及15位年輕人生命的離逝,都顯得卑微了起來。

 

我的心,今晚確實痛著。

  

心好痛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憐惜台灣。

 

希望創造更多的美好,這是我回台創業的初衷,但這幾年高雄氣爆、鄭捷無差別殺人、復興兩度空難、南台灣維冠震災.....,這些難以相信的人禍,為什麼一直發生在這土地上呢?

 

傷害,是持續在生命裡的,持續在這麼多家庭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的。生活中很多的悲傷,跟快感一樣,是一瞬即逝的,但重傷害如八仙,是揮不走的。

 

我作為社會輿論的實踐者,15年的雜誌從業者經歷,也深知這些年傳統媒體批評與改革問題,是不可逆的。所以現在我看著電視台記者雙手抱著沙包折返跑,模擬清潔隊員考試,他喘著氣的樣子,笑了。

 

好辛苦啊!可是媒體從業者的辛苦,應該更有價值。怎麼樣做出像結痂週記一樣讓人「感動」的報導,我相信每一位記者都有這樣的能力,只是每天這麼多人、這麼多的力氣,都用錯方向了。

  

我們都好軟弱。沒有勇氣,更不能鞭策自己回到初心,只能重複著錯誤與偽善。

  

進一步談談結痂週記,對台灣媒體產業的啟示。

  

作為一位新媒體的經營者,我一直認為,台灣人認為網路內容都是「短平快」,絕對是一大謬論。因為在美國與大陸,深度、調查、觀點類的長文章,還有從事非虛構寫作的記者編輯們,早就轉移陣地到了網上。

 

在我創業的這一年來,端傳媒給了台灣媒體很大的震撼,我也一直期待台灣能有更多的「報導者」們,能夠搶走傳統媒體掌握的文字權柄。

 

上週五,我在與王文華老師午餐時談到,內容產業的革命,台灣已經遲到了。我們必須盡快將所有的內容放上網路,年輕化、社群化、移動化。

 

Knowing做為台灣第一個原生移動媒體,我一直定義只是一個「嘗試」,台灣的年輕世代閱聽人們,也絕對值得更多有價值的新媒體嘗試。Knowing陸續採訪了八十位年輕世代意見領袖,除了在網上刊出外,也出版《起來!為了更美好的將來》一書,以及《Be Knowing! 破解隱形社群力》四本電子書,這些都是資深雜誌從業者的能耐,而我們的年輕編輯們也能做到!至於「八個人的八仙」更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新媒體例證,在此與更多好朋友們分享。

 

閱讀與撰寫這些好文章,總是一個癒合的過程。

 

延伸閱讀:塵爆死者、洪仲丘 他們的死帶來改革

延伸閱讀:呂忠吉不甘被切割,記者會大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