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口服避孕藥自上世紀60年代被發明以來,已逐漸成為人類最主要的避孕方法之一。而關於男性口服避孕藥的研究則進展緩慢,大部分都停留在動物實驗或臨牀試驗階段。
近日,日本大阪大學的科學家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其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一種用於控制生殖功能的藥物,在雄性老鼠身上實現了短暫避孕,並希望將來能應用在男性人類身上。與傳統男性避孕藥研究中專注在減少精子數量以降低受孕幾率的思路不同,日本科學家發現的新型避孕藥旨在控制精子功能,使其無法對卵子進行受精。
研究人員發現,器官移植病人所服用的抑制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移植器官的藥物,存在高效控制男性生育能力的副作用。他們通過在雄性老鼠身上進行實驗發現,在這種藥物作用下,老鼠無法產生精子細胞中原本存在的一種磷酸酶,且無法使雌性老鼠受孕。進一步實驗表明,正是這種磷酸酶的缺失影響到精子對卵子的受孕功能。
通過對老鼠進行實驗得到的結果,我們認為要研製出可恢復的、速效的人類男性避孕藥,其關鍵點可能就在精子的磷酸酶。
日本研究者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結論
實驗顯示,該「避孕方法」需要4到5天起效;而給老鼠停用磷酸酶抑制藥物一周後,它們精子的功能又能恢復正常。研究人員表示,之後將在人類精子上進行實驗,將來可能會為男性避孕增加一種新的方式。
其實,不通過「殺精」的方式達到男性避孕的方法並非日本科學家首先發明。2014年,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從一種灌木中提取出的藥丸被認為是最早可能面世的男性口服避孕藥。這種植物被巴布亞島上的族人用來避孕已有相當長一段歷史。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能破壞精液中的三種關鍵酶,使得它們在受精過程中無法正常進入卵子。研究人員稱,這種藥丸有效性達99%,且幾乎沒有副作用。他們當時表示,該藥2016年前即可面世。
數據顯示,(女性)口服避孕藥的失效率為0.3%。
北京天倫醫院副主任醫師喬博義:「男性避孕藥不僅克服了安全套的低效,又可保持男性生育能力(不孕不育風險低),筆者認為如果男性避孕藥研製成功,應有其市場且能推動人類的避孕方式變得更加人性化、多樣化。」
男性避孕倡議者 Aaron Hamlin:「現有的男性避孕方式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避孕套的年度中獎率是18%——這就是搖骰子搖出6的概率啊。」
原文網址:https://goo.gl/cDZG7D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