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買單MIT時,又何必去抨擊企業
洪嘉鎂
2016-05-28 15:00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大概非新創公司莫屬,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大學生逐漸想要投入新創產業中,原因有很多,不管是新創公司的福利好、自由或是可以發揮很多想像力等等,這些都是投入的理由之一。反觀對於在10幾20年前支撐台灣經濟的中小企業,卻是興趣缺缺,可以知道的原因就跟這幾周在新聞炒得沸沸揚揚的問題差不多,工時高、福利不怎麼樣、薪水不高還有休假喬不攏等等。

 

但是在抨擊這些台灣的企業之前,請先冷靜下來想想一些早就在產業存在已久的問題。

 

就拿鍵盤產業來談談這些事情吧

 

這兩個月有間台灣的鍵盤廠出了一把懸浮式鍵盤,鍵盤的下蓋是採用金屬材質而非一般常見的塑膠,這件事情當然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因為廠商出產商品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商業行為,不正常的部分在後面...

 

產品上市的一個月之後,有一張照片被廠商在網路上看到,那是一張跟他們家幾乎一樣的鍵盤,先不論內部的機械打起來的手感如何,單純的外觀完全被仿製,金屬的下蓋、懸浮式的鍵盤設計,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中國的山寨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速度快上許多,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就可以仿造出一模一樣外觀的產品,價格卻只要台灣廠的20%。

 

20%對於很多人可能無感,但是如果你用200元就可以買到有金屬下蓋的鍵盤,你的想法是什麼?可能在台灣生產成本就不只200元了吧!

 

沒有訂單,沒有資金是很大的問題

 

中國的低價、山寨跟大量生產,對於台灣的本土廠商來說根本無力去對抗,如果要跟對方市場硬幹,很抱歉你低價,人家比你更低價。或許有人跟小編當初的想法一樣,利用行銷技術去拿下國際訂單,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點,就是在開始行銷之前你需要「資金」到位。

 

當全球的訂單都走向中國時,台灣廠其實很難在接到當年全盛時期的大量訂單,所以相對的根本沒有能力去拿出大筆的行銷費,就算拿出來這筆費用又如何,縱使一間公司花了很多時間去進行產品研發、包裝、行銷、上市,中國只需要一個月就可以複製出一樣的產品。

 

那企業轉型呢?大家不是都在談論這件事情,不過很現實的是在轉型之前你需要一筆資金去做公司內部的調整,但是沒有訂單、沒有盈餘,又怎能去談論轉型呢?那又有人會說去找投資者啊!感覺最近的新創公司好像很容易找到天使投資人,不過在中小企業都有長遠歷史,所製造的產品雖然品質好,但是可能他所在的產業就已經是夕陽產業了,不太會有「天使」去投資一間又一間的夕陽公司。

 

消費市場習性的改變,間接殺了廠商

 

嘿!一定有人想說東西好就會有人買,但是在考慮整個經濟不景氣、大家薪水都少少的情形下,又有多少人願意多花一些錢去支持好產品呢?

 

就拿剛剛前面談論的鍵盤來說,在網路購物平台可以找到199元到數千元的鍵盤,小編身旁的朋友曾經這麼說過:「200元的鍵盤打了都不會壞,去買2、3000元的幹嘛?」乍聽之下這樣的論點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從使用層面上來說,現代人每天接觸鍵盤的時間大約都有4個小時以上,很多人願意花大把的錢去購買手機、衣服,但是並沒有很多人願意去花大把的鈔票買一把好鍵盤。

 

更恐怖的隱憂是整個消費市場習慣的改變,當大家都會去買低價產品時,通路上就會要求廠商說你們的價格可以在壓低嗎?不然賣不動我們就不進貨,反饋回廠商的狀況,就只能一直陷入在削價競爭中,當無法再壓低價格的廠商就會被市場機制淘汰掉。

 

不過到底為什麼要花多一點錢去買好一些的產品,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便宜的鍵盤的原料是從何而來,廉價鍵盤的塑膠材料幾乎是來自於工業廢棄塑膠,從環保的角度來說,當然這是廢棄物利用的最好示範,但是通常工業廢棄塑膠都有一些汙染問題存在,這些次級的原料會讓人體產生過敏反應。

 

中小企業很有人情味好像也是問題之一

 

在開頭為什麼要提到一個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的差異,或許這是中小企業最特別的地方吧!當整個產業逐漸式微,搶訂單都搶不贏其他國家,還遇到了一個勞動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每個員工的年資動則10幾年以上,每個員工的背後都有家庭要養,有良心的公司老闆根本就無法大幅度裁員或是直接關門,因為這些老員工們在失業之後,可能就真的找不到下一份工作去養家糊口,畢竟如果你是老闆,你願意再次聘用50幾歲即將要退休的人嗎?

 

抨擊國內廠商前,請先看看你有沒有支持過他們

  

很多人在網路上抨擊台灣的產業爛掉是自己的原因,不願意花錢做行銷連策展都比不上其他國家,但是在這之前有沒有思考過,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使用的產品是不是都來自於台灣,我們有沒有真正去支持過台灣的廠商,還是一味的只尋求便宜、耐操、好用而不去在意當中的品質、用料與產地。

 

在10幾、20年前台灣的鍵盤產業可是全球首居一指,在當時的全盛時期訂單如雪花片片,中小企業能夠接到千萬、億的單筆訂單都不足為奇。你知道當初這些公司去了哪裡嗎?因為不敵成本比別人高的情形下,大多都外移到中國、東南亞等國家,但是台灣在每個產業中,真的還有很棒的廠商留下來,但是當整個產業鏈崩壞時,廠商的成本真的無法再下壓,甚至有機會比當年的成本還高一些。

 

如果要說所有東西都要MIT那是很困難的,在大時代的變遷中,很多產業鍊的其中一環早已消失在台灣,根本找不到生產線。說了這麼多,還是不得不承認很多廠商有短視近利的情形發生,為了小利而出走台灣,但是回到消費者的部分,我們有沒有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或許這才是重點吧。

 

畢竟當內需市場都不買單自家產品,總要為了生存外移到他國去,如果只用消費者的眼光看台灣的夕陽產業,那他們就真的會變成夕陽了,沒有訂單就多餘的錢去做行銷與轉型,多多支持國貨,讓好的廠商能有喘息的空間,讓他們再一次有能力走向國際吧!

 

延伸閱讀:台積電工程師:「我們在很高壓的環境做很高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