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轉基因作物可放心食用
端傳媒
2016-05-23 19:10

儘管轉基因食物早已走上餐桌,但仍有不少人對此表示憂慮。美國國家科學、工程、醫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於5月17日發布報告,指沒有明確證據表明目前市面上的轉基因作物比傳統方式培植的作物對人體造成的風險更大,也沒有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與環境問題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報告認為,應把監管重點放在產品而非培植方法上,對於那些帶有危險的新特性的作物品種,無論是通過轉基因還是傳統技術培植而來,都應進行安全測試。

 

「我們深入挖掘了文獻,查看關於轉基因作物和傳統方式培植的作物的數據。」轉基因作物委員會主席Fred Gould表示。

 

這份題為《轉基因作物:經驗與未來》的報告,由美國國家科學、工程、醫學院旗下的轉基因作物委員會(Committee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完成。研究者們收集了過去20年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究成果,包括大約900項研究和其他出版物,涵蓋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商品化的轉基因作物。

 

報告指出,自1980年代起,就有生物學家使用基因技術培養有特定屬性的植物,例如保質期更長的水果、維他命含量更高的作物,但最終被廣泛用於商業用途的只有兩種屬性:抗蟲性和抗除草劑的屬性。2015年,美國有94%的大豆、94%的棉花和92%的玉米都屬於轉基因作物,它們或是具有抗蟲性,或是具有抗除草劑的屬性,或是兩者皆有。

 

報告還對轉基因作物對人體健康、環境、農業的影響作出評估。沒有證據顯示食用轉基因作物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有證據顯示部分轉基因作物會對人體有益,例如抗蟲的轉基因作物殺蟲劑較少,一些研發中的富含β-胡蘿蔔素的轉基因大米還能幫助預防視力問題。

 

在環境方面,抗蟲的和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沒有減少作物多樣性以及昆蟲的壽命,在某些情況下,抗蟲的轉基因作物還增加了昆蟲多樣性。雖然基因擴散(基因從轉基因作物向其他作物擴散)的情況存在,但沒有案例顯示這種擴散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但報告也指出,評估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長期影響是很複雜的,因此很難給出確切的結論。

 

在農業方面,轉基因作物對提高作物產量的效果似乎並不明顯。雖然抗蟲的轉基因作物能夠減少因蟲害而帶來的損失,但美國引入轉基因作物後的幾十年中,大豆、棉花、玉米等作物的產量增長幅度並沒有提高。此外,轉基因作物可能改變了某些植物的抗藥性。報告發現,部分地區的雜草開始對草甘膦(glyphosate)產生抗藥性,而草甘膦是許多轉基因作物能夠抵抗的除草劑。

 

報告認為,傳統方式培植的作物和轉基因作物之間的界限已越來越模糊,例如用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實現的改動,用傳統的輻射、化學等方法也可以實現。因此,報告建議把監管重點放在產品上,看看這些新品種在多大程度上會損害健康和環境,而不是它們被培育的途徑。報告還建議在監管中使用 DNA 排序等新技術。

 

代表生產轉基因作物的公司的組織「生物技術創新組織」(The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對報告感到高興,認為報告顯示了農業生物技術對農民、消費者、環境都有利。但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Union)的高級科學家 Michael Hansen 認為,轉基因作物未能明顯提高作物產量,因此無法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另據紐約時報報導,完成報告的轉基因作物委員會由20人組成,其中大部分來自學術界。他們之中雖然沒有人在關於農作物生物技術的公司工作,但部分人曾研發過轉基因作物,並且可能擔任過一些公司的顧問。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