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吵!當咖啡店變成麥當勞兒童遊樂間....
陳淀
2016-05-14 10:35

 

某些讀書咖為了能在咖啡廳專心讀書,竟然要求別人講話小聲一點,還在PTT發文引發一陣討論,大部份的人認同抨擊者,但少部分的反面意見似乎也有些道理。

 

其實兩年前就有類似的聲音出現,台灣飲食空間越來越「星巴克化」所造成的結果,就是「飲食環境」與「私人空間」的衝突。

 

一切都取決於定位。

 

如果我是注重舒適用餐(或打發時間)環境的店長,儘管客人用餐有時難免吵雜,無可厚非,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盡量小聲,小到讓享受氛圍的雅客們,可將免不了的噪音,視為匆匆凡塵的沙河幽鳴,怡然處之。

  

現在台灣的咖啡店很多都不趕人了,有耐看又好坐的桌椅,不怕你來店裡消磨。只是說有些咖啡店的座位密度高,特別聚人聚聲,每到高峰時段其音量根本不輸麥當勞的兒童遊樂間,有時在想:雖然你們這家店佈置得一派慢活悠閒,其實你們是想利用噪音加快翻桌率吧?

 

相對的,也有咖啡店以「共同工作室」為定位提供免費wifi、設置適合長時間用筆電的舒適桌椅,還有討論室做為共享空間,供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意見。這種型態的咖啡店讓人不禁納悶:你們到底是賣咖啡還是賣空間呢?

 

這真是個寧靜的篡位。

 

當年星巴克引入慢活思維,並以寬廣的空間為搭載風尚的硬體創造風潮;而後隨著此一風潮的廣為流布,空間慢慢從硬體變成極受依賴的母體,成為一個值得想像的課題。

 

而課題是來自於它的重要性還是可能性呢?

 

為什麼我們渴求空間?當誠品在高人口密度的香港首開先例打造一座圖書館式的書店時,即便透過報導我仍可感受到香港人的興奮勁。又或者我們追求的是空間這個載體的無限可能?

 

嗯! 說到書店,小書店似乎也在進行一場革命。

 

原本書店的命脈就是書,但隨著大型書店與網路書店的興起,使賣書生意越來越難做,迫使小書店變法圖存,或者複合咖啡廳與文創商品、或者著力於辦活動,厲害一點的書店則打造堪稱「自有洞天」的藝文環境。

 

在此轉變下,偶爾會看到書店經營者為文哀嘆經營「副業」實為不得已,好似除了賣書之外其他皆為旁門左道。

 

或許可以稍微翻轉一下想法,如果咖啡店能將空間利用提升到交流思想的層次,文化氣息更重的書店又何嘗不可?   如果讓顧客認同書店積極的角色定位,喜歡在書店著意佈置的空間裡看書、吸收新知或與人交流,即使書店經營不以賣書為主力,其存在的意義也比誠品等大書店來得高尚。畢竟書的本質還是在於書裡那無形的東西。

 

這也是空間這個課題的很不錯的詮釋。

 

延伸閱讀諷種族歧視卻揶揄亞裔,被批缺乏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