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創投老兵的7個真誠觀察!
專欄作家戴偉衡
2016-11-24 10:00

2016《數位時代》創業大調查中, 針對創業者對創投的評比,我們 「華遠匯資本」拿下了「本土創投」中 -「綜合評比」第一,分項評比則在「提供高附加價值」第一;「友善度」第一;以及「專業度」第一,我個人從事創投投資16年,對於我們「華遠匯」團隊(林益弘、楊桂賢、蘇彩微、陳靖穎、江御彰、林禹彤、陳錦源律師)能被眾多創業者高度肯定,並拿下本土創投中的最佳評價,其實是感觸良多的。

 

在過去16年的創投投資生涯中,不管是在美國的創投Walden,還是與方國健先生合夥的麥實創投,或是在中國管理華犇人民幣基金,都一路眼見了兩岸的產業起伏,以及整個區域的創投興衰;台灣華遠匯集合了長年的經驗,企圖在台灣最低迷的時候,對台灣的創業環境做一些微小的付出,我們華遠匯團隊默默地協助我們的被投資公司逐步地成長茁壯,也不吝惜與許多我們接觸的新創團隊分享我們的專業與建議;無奈這個過程中,台灣多年累積的各種產業優勢,卻也愈加明顯地因為對岸的競爭,或者我們本身的錯誤決策乃至政經社會的遽變,逐步的喪失台灣原來的蓬勃以及活力。

 

身為創投老兵,其實非常憂心。

 

我們常與台灣的新創公司傳達我們對創業發展的真誠想法:

 

 

1.創業不應該是參加一場又一場熱鬧的競賽或表演,而應該是持續性地為團隊創業理想還有眾多投資股東努力到底的奮戰。

 

2.對岸市場的競爭與產業發展的霸氣不應該是我們拒絕的洪水猛獸,也不該是我們競爭力薄弱的代罪藉口,反而必須是我們台灣公司努力學習,超越或市場合作的基礎。

 

3.當對岸的資金比我們充沛,狼性比我們強悍,市場格局比我們宏大,國際資源比我們厚實,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思考自己的區域定位,並且提醒自己更加熱忱的努力突圍,這會是我們唯一可能扭轉的機會。

 

其實,有許多緘默的台灣創投都相當努力扭轉台灣的劣勢,他們或許低調,或許不求知名度,甚至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創投,很直率地拒絕一窩蜂式的投資取向,但殊途同歸,都曾為台灣的創新環境尋求改變;但今天台灣真正面對的問題--就是整體的資金環境已經面臨一個集中停滯的窘境:

 

1.上市公司在經營者的道德危機中追逐資本暴利

 

 

2.銀行體系在泡沫金融上推波助瀾,讓沒有生產力的資產做財富重分配或者積壓投資

 

3.擁有大量資金的既得利益階層,汲汲於短利的追逐,不願對創業的股權投資,浸入社會責任的成分而做中長期的投入

 

4.社會的階級切割與過度私利的傾向,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崩壞,使得無論「就業」或「創業」那種最純真的熱情不再,集體求勝的企圖心潰決,更讓台灣瀰漫著陰謀,批判與無解的問題,眾人都無心無力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法

 

我在台灣最熱情純真的創業年代中,是拼命追求生涯成長與熱忱服務公司目標的年輕小夥子;今天,身為長期投資與面對更多新創公司的管理者,我所能提出對台灣面對挑戰與敗勢最佳的藥方,大概就是:

 

「重拾每個工作崗位上最年輕的初衷,最謙虛的態度,最熱情的投入,還有最寬容的智慧。」

 

那麼,台灣終究會走出陰霾。

 

延伸閱讀:除非有能耐,否則別把輟學創業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