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胡鬧,這是藝術!〈殺了我或改變〉行為藝術展
翁健偉
2016-04-15 15:42

垃圾也可以當藝術嗎?!不要懷疑,這是藝術,真的不是胡搞瞎搞!但不是光把垃圾往身上倒就能叫做藝術,還是看看這項行為藝術究竟在訴求什麼。

1.這是反應每個人一生所消耗的鋁罐數目

你以為只要隨手做環保,把「隨手一丟」的行為,改為「資源回收」,這樣就不會有垃圾危機了嗎,就覺得地球的問題與自己無關了嗎?其實這樣只算對了一半,〈殺了我或改變〉蒐集了三萬個廢棄鋁罐,這意味著每個人在一生當中所消耗的鋁罐數目。當我們平日隨手消耗掉一個鋁罐,覺得無所謂、算不了什麼,可是當這些鋁罐都被收集起來,變成一個龐大鋁罐球、懸掛起來之後,也就逼得我們不得不多思考,究竟自己平日的微不足道行為,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影響。


 


2.透過參與資源回收工作認識何謂污染

〈殺了我或改變〉先前在美國紐約皇后區展出時,透過社區居民與義工的協助,一起進行鋁罐的資源回收工作。平常大家可能都以為只要把鋁罐洗乾淨,「一切都沒事了」,但真正透過參與資源回收的過程,才知道這環節中會遇到的困難。例如很多人不在乎回收,垃圾就隨便亂丟,光是把這些放錯地方的垃圾挑撿出來,就耗費許多工程。又或者大家以為回收鋁罐非常容易,但經過壓扁處理後,雖然解決體積的問題,卻忽略了其重量加總起來的程度,壓縮過後的鋁罐依然有其驚人的重量。甚至大家平日避之惟恐不及的資源回收場,在處理了這麼多的回收垃圾後,往往是遭到間接污染。透過這些過程,還原現代人看不到的細節,讓我們更有警覺。

這次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出,同樣地也在台北市與新北市進行了資源回收的前置作業,發現了台灣社會還有許多忽略的角落,都會在藝術家楊金池的座談中,與大眾分享他的看法與心得。



3.垃圾並非毫無用處端看我們如何處理

現代人都知道「資源回收」,但是資源回收之後呢?大家也都「眼不見為淨」。而透過〈殺了我或改變〉行為藝術,把這些「眼不見為淨」的垃圾收集起來,經過整理、分類,可以延伸製造出不同的裝置藝術品,讓大家發現,原來即便是垃圾,無需外力改變,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生命。這些平日我們沒有注意過的事物,其線條、顏色、材質,都需要我們的想像力,才能賦予不同的價值。當我們願意嘗試用不同的角度端看、設想這些垃圾的第二生命,我們也才有機會真正去面對人類在地球上所製造的問題,並進而深思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來北美館體驗音樂、舞蹈...有何不可?!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