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發達,資訊爆炸,不管大小議題,幾乎都可以上網找到「懶人包」,幫網友做好整理,一次看完「來龍去脈」,「秒懂」新聞事件。
不過,懶人包可不只是給「懶人」看的,有時做的過程,也可能會「懶了一點」,以至於「懶人包」常常缺東漏西,訊息並不完整,反有「誤導」之嫌。
這幾個星期,連續寫了多篇有關「WHA」的相關文章,將2009年的葉金川與2016年的林奏延,大致做了比較。
沒想到文章刊出之後,這兩天卻有許多網友,「口徑一致」的來我的臉書留言,言之鑿鑿:
「黃先生有事嗎?整天要人交待?!選前就說要維持現狀了, 你當記者忘記了嗎?況且林奏延還冠上衞福部長稱號, 還上台發表簡短演說,葉金川有嗎?......高下立判」!
許多網友主張葉金川只是「博士」身份前去,林奏延卻是「部長」出席;強調葉金川「沒有上台」演說,林奏延卻可以「公開演講」五分鐘。這類的留言,這兩天如雨後春筍般的突然冒出,數量實在太多,令我不免懷疑:「該不會又是那個懶人包,誤導了大家」?
有圖有真相,新聞事件都有資料可查,不用靠「懶人包」,也能窺探事實。
1、葉金川沒有上台演說?
所謂「用觀察員身份出席WHA」,就是指擁有正式與會「證件」,還可以上台發表五分鐘的「演說」。
2009年葉金川出席WHA世界衛生大會,之所以會受到高度矚目,就是因為那年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睽違整整38年的再次參與聯合國相關組織。當年葉金川當然有上台演說!不但有說,還用英文說了「台灣」,用台語講了「甘溫」。
2、葉金川稱教授,林奏延稱部長?
過去這七年,中華民國的衛生單位負責人,都在同樣的模式下出席WHA,我們出席的代表,都被稱為「Dr」,意指博士或曰教授。說葉林兩人稱謂不同的謠言,是最無稽的,因為兩人都曾公開秀過證件,上面寫的清清楚楚,寫的都是「Dr」,為什麼會有人故意說葉金川沒官銜?林奏延更棒棒?真令人匪夷所思。
3、葉金川不是官方身份受邀?
看邀請函吧!2009年的來函內容是「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Chinese Taipei」,2016年的來函寫法則是「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hinese Taipei」,一個是當年的「衛生署」,一個是現在的「衛福部」(中間我國歷經政府改制,衛生署與衛福部,是同一個單位)。簡單的說,就是邀請中華民國衛生單位的最高領導人,以「中華台北」的身份,用「Dr」稱謂出席WHA。
七年前,七年後,不論來函、名稱、位階、待遇,全都完全一樣,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一大群人,言之鑿鑿的流竄於網路,到處留言,誤導著大眾的視聽呢?
回想20多年前,在大學就讀新聞系的時候,新聞學的老師,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的告訴所有學生:「用主觀,寫出客觀;用客觀,找到主觀」。
老師要大家,天天一早,先看過「各大報」,再來上學。各大報濃縮昨日精華,幫助讀者快速擷取資訊,猶如「下載」,但下載之後,正反兩面的各種資料,「下載者」得自行「消化」之後,得到自己的「答案」。
也就是說,儘管各媒體對同一個新聞事件,褒貶可能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對的」,站在各自不同角度的「對」。讀者看了好,也看了不好,好與不好,先全部接受,然後通盤了解,再得到自己心中最後的「答案」。
這答案當然是「主觀」的。
但主觀的結論,卻得透過「客觀」的程序而來。反之,記者下筆寫作新聞,因為人人成長背景不同,對事情的認知也有差異,實在難以達到齊頭式的「客觀」。然而,記者卻必須在帶有「主觀」的採訪過程中,盡其可能的抽離自己,以求最後能勉強寫出,一篇「客觀」的報導。
二十年前尚且如此,二十年後,資訊之多之雜,更早已不是當年所能比擬。
一個懶人包,可能騙你,但若一次看完十個懶人包,就無法輕易做到「瞞天過海」、「面面俱到」。簡單的說,「懶人包」(網路訊息)不是不可以看,而是看了之後,不可盡信,或說不要「輕信」,要「多看」,「多查」,「多想」,「多比較」。
這兩天的「野生美青姐」,就是一例。
延伸閱讀:對不起文化部長鄭麗君,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