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廠除役後,核廢料如何處置?
端傳媒
2016-03-14 14:20

台灣民間組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在剛過去的週末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發起反核大遊行,以「告別核電、面對核廢」為主題,要求政府全面廢核並妥善處理核廢料,共有超過7千人參加。而在台東、高雄、台南等地,亦有民眾以騎腳踏車等不同方式響應反核遊行。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今年反核大遊行的訴求包括:核一、核二、核三3座核電廠盡速除役;還未完工的核四廠直接廢止;「非核家園法」排入立法院優先法案;將低階核廢料遷出蘭嶼、提出具體可行的高階核廢料長期處置方案等。

 

遊行當天,民進黨、時代力量等多名立委均到場聲援。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則在 Facebook 表示,民進黨一直主張核一、二、三3座核電廠不延役、核四廠停建,並在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她還表示,核廢料處理是最困難的問題,需要「不分黨派、共同面對」。

 

民進黨立委及黨團代表陳曼麗、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也表示,將推動「非核家園法」立法,將核電除役時間表入法,並成立跨黨派協商小組討論核廢料處理問題。其中黃國昌表示,時代力量將於本周在立法院提案,目標是核一、核二廠提前除役、核四廠廢止。

 

「核廢料是我們這一代人,留給下一代最大的債務。現在,是我們必須不分黨派、共同面對的時候。 」蔡英文表示。

 

台灣自1970年代興建核電廠,在地理分布上,核一、核二、核四均位於北部的新北市,而核三則位於南部的屏東縣。目前,核一、核二、核三3座核電廠仍在運作,由台灣電力公司(簡稱:台電)營運。台灣行政院規定,核一、核二、核三在達到相應的運作期限後,將於2018年至2025年間相繼除役。

 

核四自1990年代動工,期間一度停工又復工,後於2014年4月因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絕食及社會反核壓力下,由府院作出封存決定,並於2015年7月1日起正式封存。根據當時的決議,核四封存期為3年,屆滿時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重啟。因此有分析認為,新政府上台後無需立即面對核四存廢爭議。

 

但核電廠除役後,廠內核廢料如何處置又是一大難題。核廢料一般可分為高階核廢料和低階核廢料,前者是指用過核燃料棒或相關萃取物,後者則是指運作過程中接觸過放射性物質的衣物、工具等,兩種廢料都需要長期隔離貯存。

 

1982年後,核一、核二、核三產生的低階核廢料被運往台灣本島以外的蘭嶼島貯存,至今已有超過10萬桶。該批廢料早已超過貯存期限,但因至今仍未找到最終貯存地而滯留在蘭嶼,引發當地居民長期不滿。

 

此外,台電還計劃在核一除役後,暫時把高階核廢料原址貯存。近日曝光的台電關於核一除役的計劃書顯示,台電計劃在廠內興建約8200平方公尺的乾式貯存場,將除役後剩餘的5720束用過核燃料棒貯存在裏面,最長可達40年。計劃曝光後,引來台灣輿論反彈。

 

台電近日表示,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方式是計畫深埋到500到1000公尺的地底下,但目前仍在地質評估的技術階段;若最終處置場無法按期落實,則計劃在台灣附近尋找面積不大於1公里的無人島或準無人島,興建集中式貯存場,作為核廢料的中繼站,且不排除成為最終處置場。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