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在選擇工作職位時的眼光
張一鳴/PingWest
2015-08-29 20:00

※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曾先後參與和創建酷訊、飯否和九九房,歷任酷訊技術委員會主席、九九房創始人兼CEO。開始在PingWest品玩開設自己的專欄,談一些他感興趣的,想要聊的,日常工作以外的話題。 

 

最近有點鬱悶,又有應徵者把我拒絕了。其實拒絕和被拒經常發生,並不是都導致鬱悶,但他們以這些理由選擇别家公司除外:

 

1、他們剛融了x億美金。感覺他們公司比較大;

 

2O2O比較紅,離錢比較近,感覺是比較好的生意;

 

3、他們給高級總監Title,我可以管100多人的團隊;

 

4、有大公司投資他們,感覺肯定行;

 

5、 他們(競品)如果能做到你们1/3規模,就可能被收購,我現在加入回報也不錯;

 

6、你们發展這麼大,估值都這麼高了,期權成長空間肯定少了,職位也都佔滿了。

 

我祝福也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但一些人的理由我不認同。在這裡,我願意分享幾點我對產品、技術人才選擇公司的認知,供參考:

 

1.原生成長能力最重要

 

很多人用 「獨角獸」 来形容優秀創業公司,其實還有一個概念也很重要,叫EC值, EC值等於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 /總融資額。企業價值就大約等於估值現金。EC值可以做為衡量企業內在成長能力的指標,歷史上Googl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騰訊都是EC值極高的企業。

 

假如EC值過低,而融資額很高,就有種被資本催肥的感覺。有創始人看到錢記在帳上才安心,當然也有創始人再利用這些錢去投資很多企業才安心,这些都沒錯。不過總而言之,企業的原生成長能力,是衡量團隊的創造力、效率或者業務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據。

 

而在發展過程中,保持相對高EC值的公司,往往有更好的原生增長能力。所謂原生增長,是說公司通過現有資產、團隊,而非依賴外力(外部資金和資源),實現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的持續增長。

 

2.一流技術人才應該選擇頂尖的科技型企業

 

既然你已經考慮進入互聯網公司,那就該考慮快速成長的科技型公司,如果你是技術出身更應如此。但並非所有互聯網企業都稱得上科技公司。前段時間流行很多互聯網+傳統行業的創新互聯網營銷手段改造賣衣服、賣燒餅、養豬等等。

 

儘管我並不反對這類組合,也很認同它的進步價值,他們通過互聯網進行營銷、使用已有的互聯網工具抓住了商業機會。但在我看來,這更是像是生意人,而不是科技人應該做的事,科技人才應該選擇創新創造,讓技術帶來根本性進步,或者解決之前不能解決的問題。

 

連結到一直以來流行的「降級論」(大意是,幹嘛要做這麼酷的事情,要學會用技術做一些風險低競爭小的事,死在沙灘上的精英好傻),我不反對不同的人和不同階段的人選擇做降級的事情,但是認為,應該有一些人有一些公司可以有更高的目標,一流的技術人才應該加入頂尖的科技公司,頂尖的科技公司應該敢為天下先。

 

那麼什麼是頂尖的科技公司,或者怎麼考量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科技創造力?我覺得,最該看重的是技術投入,以及技術因素對業務的貢獻,公司為用戶創造的價值裡,有多大比例是通過技術投入而不是砸錢完成的。

 

技術投入包括技術員工的百分比,服務器的多少,算法架構上的投入等等,從這個角度,我個人是很欣賞Elon Mask,從PaypalSpace XTesla Solarcity,他是真正在做有科技含量,且能讓未來提前到來的事情。當然過去的Apple、微軟、Google也是如此。

 

3.「豪門」和「乾爹」未必是好事

 

在我们公司創立不到一年的時候,曾經有大公司想給我們一個很誘人的投資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意的捆绑安裝渠道、幾千萬UVweb流量、數據等等。接受這個offer,可以在半年内,業務增速有望快幾倍。當時我很糾結,糾結了整整一個星期。

 

後來我拒絕了,因為:1、我覺得這些幫助是興奮劑,在自己內功未成之前會導致內生力量受到遏制;2、有些資源會讓戰略變形,比如我們本来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這麼大的流量,你就會繼續投入資源;3、大公司的負面:捲入大公司之間的戰爭,常會被迫選邊站,甚至是「被定型」,或者想法不再自由奔放;4、獨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於吸引最一流人才,因為夢想和可能性無限。

 

好處是明顯的、壞處是隱含的,但這類情況很多人容易高估好處,低估壞處,這是一種典型的延遲滿足感不夠的體現,又或者,對「長遠」信心不夠。

 

至於有的公司賣了未來、賣了願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條款嫁入豪門,或許founder有機會套現賺點錢,但對其它人才,我強烈建議慎重勿投機。這樣的公司儘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戶留存低、黏性差,策略變形,被假象矇了眼的團隊核心能力成長受到制約,本質上是浮沙築高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單就找工作而言,稍微修改下范爺的話:不要加入那些嫁入豪門的公司,嫁入豪門就很難成為豪門;而應該加入優秀公司,和它一起成為豪門。

 

4.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比管多少人、擁有多少title更重要

 

「加入後我管多少人的團隊,用什麼title」,這種問題也經常讓我鬱悶,我有時候想問「Whatsapp 有多大的團隊?Instagram有多大的團隊?」你去xx公司管理100多人,做沒有什麼挑戰的事感覺很好嗎?最好的團隊難道不是用非常頂尖精幹的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嗎?

 

還有Title,現在通貨膨脹的比盧布還厲害,我一度想學習Facebook的做法,在公司內實施,你想用什麼title就用什麼title,包括CEO++也可以。我們HR也經常和我說,能否在title上鬆一點,我也差點同意了,但後來想想,不放鬆可能是正確選擇,肯定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那些對事情感興趣、喜歡挑戰、關注個人成长的人。

 

而那些希望管很多人,而不是做一流事,喜歡通貨膨脹title 的人組成的公司,人才密度一定不可能高,因為本質上,這樣的人在乎的不是共事人的優秀程度,也不願意open和其它優秀的人合作,更喜歡當「工頭」。

 

我在面試矽谷資深工程師時曾問過,你關注管理團隊規模嗎?幾個回答都是:完全不關注,「我比較關注的是做事和股票」。他們還說,在矽谷一旦管理做久了,再有新銳公司起來,就很難加入,因為他們早期不需要招聘大公司總監。

 

能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應該比管人和title更重要。

 

5.選優秀的團隊,選領先的公司

 

中國股市有一個特點,小盤低價股,即使業績糟糕也容易被炒高,因為股民覺得價格低容易漲。我最近發現也有應徵者有這特點。比方有的人會覺得某公司比我们小估值低,所以,只要做到我们1/3,被收購的話,也有不錯的股票回報。也有人覺得加入更小規模的公司,更有成長空間,才有機會得到更大回報。

 

我認為不然。比如成立5年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大家覺得是早期還是晚期?他们後來都有超過100倍的增長。2010年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大家認為是早期還是晚期?4年内他们也有超過20倍的增長,這個速度絕對比大部分創業公司快。所以,早期還是晚期都是相對的,未來的空間大小才是絕對的。

 

其次,一個在激烈競爭中領先的團隊,往往會持續領先,和落後的團隊差距也會逐漸拉大,比如阿里巴巴和慧聰、百度和中搜。所以不應該抱持「投機」心理去選擇第二名。最後,互聯網公司多數會遵循「winner takes all」,所以理性的選擇也應該加入第一名的公司,並且第一名的公司有更多精力做開拓的事情、做更大平台的事情,而不是跟隨模仿。「分一小杯羹也好」的第二名容易抱著被收購心態,對它來說,「投機」是相對必然和理性的選擇,一個優秀的人才,會選擇哪個?

 

總之,對一個產品技術人才,如果要問我什麼是值得加入的好公司,短期應該考慮收益是不是穩定、用戶增速是不是夠快,長期要考慮產品模式、潛在收入規模、行業前景,以及是不是跟優秀的人做有趣有挑戰有意義的事情。

 

我也知道,這些判斷並不適合所有人,也不見得所有人都喜歡。因為有的人喜歡安穩,有的人喜歡事情熟悉和順手,有的人喜歡自己得到更好的凸顯,都值得尊重。但無論如何,希望優秀年輕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公司,也希望更多人認同這些理念的。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