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眾籌「反逼婚」廣告亮相!
端傳媒
2016-02-13 12:43

中國當代年輕人與父母之間,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觀念分歧,其中「婚戀觀」便是顯著的一例。在外工作的單身年輕人回家過年時,往往要面對親友們詢問婚戀情況或催促結婚的「中國式關懷」,相關爭論已漸近成為過年期間的熱點話題。

 

近日,北京市東直門地鐵站C出口的一個廣告燈箱內,出現了一則「反逼婚」廣告,在很多反感被親友「逼婚」的年輕人中產生共鳴。而在發起者看來,他們不僅想呈現現代生活形態的多元化視角,也希望在性別平等及父權社會下的兩性關係等方面,引發人們更多思考。 

 

 

 

「親愛的爸爸媽媽別擔心,世界那麼大,人生有很多種,單身也可以很幸福。」「反逼婚」廣告文案。

 

這則或許是中國首例「反逼婚」的廣告,來自一個臨時成立的小團隊——「反逼婚聯盟」。

 

李橙是活動發起人之一。據她介紹,雖然從具體籌備到廣告上牆,都是最近一個多月的事,但自從2014年年初百合網(內地婚戀網站)投放「逼婚」電視廣告時,她就想過要做一個「反逼婚」的廣告,在公共空間作出來自另一種價值觀的回應。

 

2014年1月,百合網在多個電視台和地面影片平台,投放了名為「因為愛不等待」的30秒電視廣告。廣告中,年輕的女孩自從大學畢業便受到外婆的不斷催婚,直到外婆病重在床,女孩終於「為了外婆」結婚了。這則廣告在當時曾引起強烈批判,被認為是利用傳統觀念對年輕人實施道德綁架,尤其片中傳達出對女性結婚要求的社會壓迫現象,在「剩女」這一歧視色彩濃重的詞彙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令很多年輕女性深感厭惡。

 

「反逼婚聯萌」的設計師 Migo 在接受端傳媒採訪時稱,因為考慮到女性在「逼婚」環境下,往往比男性承受了更大的壓力,所以團隊主張將「反逼婚」廣告的人物形象設計成女性。

 

「反逼婚」廣告先後有兩個版本。在第一版中,Migo 將人物設計成雙臂交叉舉過頭頂的形象,用“X”的肢體語言直觀地傳達出拒絕的含義;女孩T恤上醒目的「逼婚」兩個字也被打上紅叉。然而,這個版本卻沒有通過工商部門的審批。

 

官方解釋稱,「逼」字涉及色情,不能出現廣告上,儘管此處是「逼迫」之意,而與口語及網絡用語中代指女性生殖器的不雅說法完全無關;同時,廣告中傳達的負面、反對含義的信息,也不允許出現在主流媒體上。

 

團隊為了成功打出廣告,又設計了第二版「温馨正能量的家書式廣告」,也就是最後呈現出的版本。Migo 稱自己家人對第二版比較容易接受,體會到這或許是面對中國「主流媒體」和民眾的「說話之道」。

 

 

在談到「逼婚」現象的成因時,受訪成員普遍認為,這首先來自兩代人的觀念差異: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結婚生子」是一個人真正成為「大人」的標誌,「逼婚」之後就是「逼生」,其背後隱藏的是父權社會對於傳宗接代這一傳統觀唸的堅持,或是長輩對於子女生活幸福標準的單一想像;隨著時代快速變遷,這種觀念與年輕人對多元生活的自主選擇產生了矛盾。

 

團隊成員陽光小豬認為,在現行教育體系下,很多中國父母一方面讓孩子上大學前不許「早戀」,一方面又催促孩子大學畢業儘快結婚,這種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快速轉變,不該是健康的人生節奏;而父母提出的這些要求,也未必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可能是受到某種社會教條或同儕壓力的影響所導致的人云亦云。

 

李橙認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父母一輩的生活狀態,很多人由於普遍缺乏個人興趣愛好的培養,在生活中也往往強化家庭意識,淡化自我意識,從而對子女的婚戀及生育情況格外關切。

 

陽光小豬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父母目前還沒看到這則廣告;他會在春節期間給父母看,但不會說是自己參與的。

 

團隊成員小瓜與父母的交流則更為積極主動,她表示自己經常向家人滲透自由自主的觀念,引導他們去思考「逼婚」的社會根源,再講一些別人「逼婚」的故事作為反面例子:「雖然長輩的一些傳統想法一時不太容易改變,但是被我滲透多了,也開始會反思,漸漸也會理解我的一些做法」。

 

為了承擔3萬5000元的廣告費用,團隊在網絡平台發起眾籌,並以自製的「反逼婚」主題明信片、布袋、T恤等紀念品作為回饋。目前已獲得來自276人捐助的2萬多元,距離籌款目標尚有一定差距。團隊表示,希望通過近日來的媒體報導,能夠在餘下的6天期限中完成眾籌的目標。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