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開明見山的說,中西文化真的大不同!從西方教育的人格養成和文化,你可以大略發現,他們很勇於表現自己和爭取應有權利!也因此,當場景轉換到職場時,應徵者與面試官討論到薪水,或是在職員工與上級長官討論加薪時,對他們來說都如同吃飯一樣司空見慣。只不過,重點在於如何「適時且適當」地提出這樣敏感的議題,讓勞資方可以在和緩的氣氛當中討論,並達成雙方的共識!
今天的分享,雖然主軸仍以西方社會為主,但吸收知識越多越好,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嘛!一起來看看如何增加你加薪或是薪水談判的成功率吧:
當面試一間新公司時,由於公司都還不熟悉,你能做的是:
(1) 先讓主考官主導談話,讓他說越多話越好,從他口中的資訊來了解這間公司,再來在腦袋裡好好沙盤推演該如何走下一步棋。
(2) 若面試官一開始就詢問預期薪資,你可以說:「恩,目前我的待遇是 X,我期望我的專業和能力可以有更棒的薪資!」或是「我很喜歡目前的工作和公司,但我希望能夠有報酬相等的收入。」除了這種單刀直入的情況外,最好在面試的最後階段再討論會比較適當。
事先做好功課,秤秤自己幾兩重:
(1) 當你在人力銀行用滑鼠按按按把有興趣的工作加入我的最愛後,你可以上網去查詢公司相關資料以及相似職位的薪資狀況做參考,甚至是去「Yahoo 知識+」(連寒假暑假作業都可以問一點都不奇怪)上面看看有沒有人提問或是你自己也可以開個討論看有沒有人來分享工作經驗等等,避免誤入賊窟(抬眼鏡)。
(2) 若求職信被讀取後順利進入面試階段,也別在最後獅子大開口要求高薪!除非你在新公司眼中是非你不選、萬中選一又多才多藝的績優股,否則這樣隨便開口高於一般行情的價碼可能就直接掰掰了。
彈性的薪資範圍讓討論的空間更大:
畢竟大家都剛認識,也還在互相摸索,老闆還不知道你實際的工作表現,你也還不清楚公司的運作模式,因此,提供對方你預期的薪資範圍,讓你可以保守進攻外,公司也可以相對有個緩衝幅度,而我相信,在相談甚歡下,公司絕對願意在你的預期範圍內給予你滿意的回饋!
十足的把握,那就大聲講出來:
若你已經作足市場調查,也很清楚薪資落點的話,你可以在薪資討論時,用精確的數字取代整數,例如:提出 3 萬 5 千 2 百元而非 3 萬元整。為什麼要用這樣看似標新立異的方式出擊呢?因為這會讓面試主管心裡有底知道你非一般角色,也知道你必定做好充足的面試準備才有如此堅定的要求!
說實在的,這也算是一個反向操作,讓新公司對於你未來的工作表現抱有更多的期待,也讓對方對於你的第一印象加分!因為面試就是對於一個人的未來工作態度評估,若你深得他心,哪怕無法得到好工作咧?
討價還價也得看時機:
相信沒有人在買東西付完錢後,再回去跟老闆討價還價要折扣吧!(但好像真的會有這種人,尤其是親身遇過那種有錢大嬸帶小孩還帶外籍家教老師買票進場看展,卻在看展完後不知道他到底哪一點站得住腳居然要求退買貴差額!真的是蠻無言的……)一旦在談判桌上下好離手,就不要在開盤後反悔。相信你不希望還沒開始工作就給人不好的第一印象,說不定因為你的反覆無常,會讓原本煮熟的鴨子飛了,工作機會跟你說掰掰~
將你的熱情指數維持正常別破表:
應徵工作時,有滿腔抱負非常好,但請注意別太嗨!這會讓面試官心裡有很多 OS……自嗨也得看場合,適時表達你對應徵職位的渴望和野心即可。面試就像是在買東西一樣,你必須要向雇主推銷自己,而若你符合雇主所願,兩方也達成價格共識,那麼這筆生意就完美成交了!
誠實為上策:
過分膨脹自己或是不誠懇的態度,不管是在職場或人際關係當中,都是不可取的。你有很多不同的說話方式來回答面試官詢問關於你過去薪資的問題,就是切記不能說謊!尤其在西方國家,他們有可能會電訪或是查詢有關你過去工作紀錄的資訊,而薪資查詢對他們來說更是輕而易舉,所以說,在與老闆討論升遷加薪或是新工作面試時,寧願有說話的藝術,也不要刻意用美物去包裝。
在東方社會,從時薪工讀到上班族的月薪,大部份的老闆幾乎只要達到法律規定最低薪資的門檻後,薪水就會僵在那不動,因為在部分老闆的觀念當中,員工就該在進入公司後鞠躬盡瘁的努力奉獻,沒有扣錢就該感恩,怎麼還敢主動要錢?反觀西方職場,除了鼓勵勞方爭取權益外,資方也對於員工的主動要求也很歡迎。
然而,既定的事實並不代表永遠不會被翻轉,文化風俗也都是因為一再地重複施行而成為主流。如何創造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從上到下都需要被轉化,或許,你會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怎麼可能改變,但是蝴蝶效應的傳播,連蜜蜂揮舞牠的雙翅,都能夠造成幾百萬公里外的颶風,所以,充滿著盼望,一起來期許我們未來下一個台灣經濟奇蹟吧!
(資料與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