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保險更保險?數位身份可以解決身份詐欺問題嗎?
IDHub數字身份研究所/張詠晴編譯
2019-01-11 16:30

 

保險本身具有複雜性,牽涉到消費者、中介、保險人、再保險人以及理賠風險,這一過程涉及多方,因此整個系統中每個環節都有失敗的可能,比如資訊丟失、保單內容誤讀、保單處理時間延長等。

 

在任何一個保險公司,兩核部門:核保、核賠,都是非常核心的部門。一個負責承保時進行審核,一個負責賠付時進行把關。區塊鏈數位身份出現,讓保險業看到了其遏制保險詐欺、提高保險服務效率的潛力。

 

承保理賠耗時費力 身份詐欺成保險頭號風控重點

 

一直以來,保險詐欺都是保險公司風險防控的重點與痛點。據國際保險監管者協會測算, 全球保險產業每年約有20%-30%的保險賠款涉嫌詐欺,損失金額約800億美元,伴隨詐欺案件而來的是保險機構在KYC和其他合規工作上,消耗大量的人力與物力。

 

目前,保險公司透過購買或訂閱公共數據來預防詐欺,該市場預計在2023年將達到420億美元。這些數據可被用於識別以往交易中的詐欺方式,但不同機構間難以共享敏感資訊,因此這種識別並不能實現。全產業性的詐欺防範往往因個人身份資訊等敏感性的限制,而難以實現。同時,理賠員主要依靠物理過程來驗證索賠資訊,如物品的真實性、所有權、歷史等,而這些資訊可以被詐欺者操縱。

 

為了滿足KYC等合規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收集和驗證關鍵文件,以證明用戶的姓名、地址、出生、健康和經濟狀況等特徵。由於不同的第三方和內部部門必須審查詳細數據以完成他們盡職調查的工作,因此調查時間往往出現延遲,同時公司還花費大量資源來修復人為錯誤的記錄。

 

在承保過程中,保險公司需要評估向客戶提供保單的風險、客戶應該獲得多少保險以及他們應該為此支付多少費用。因此,保險公司要徹底查看用戶數據並確定賠率,以此保證支付保費後的利潤。有時候,這個過程需要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來評估風險和回報。

 

而對保單持有人來說,提出理賠可能是一個漫長而困惑的過程,用戶必須向多個中介機構申請批准。由於系統的自動化和透明度不足,用戶需要等待數百家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找出合約在哪裡、哪些是正確的、哪些人已經支付了、哪些帳務有正確的會計覈算、辨別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身份等等。

 

在保險產業中存在著相互作用的身份,它描述了保險公司必須管理的眾多關係和身份。另一方面,它顯示了一個人必須與不同類型的保險公司進行交互。一個可靠的身份管理策略對於追蹤用戶的行為和需求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還要在前端滿足更具個性化的用戶需求。

 

因此,保險公司必須在自己的網路中融入數位身份,透過這些豐富的訊息接觸點,實施可靠的身份和查看權限管理策略,以創造更為順暢、便利的行銷閉環以及無縫的客戶體驗。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給保險再加一道「保險」,區塊鏈數字身份如何改變保險業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