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公投削減議員席次 台灣早就做過
余宗翰
2016-12-06 11:40

近日義大利總理馬特奧·倫齊(Matteo Renzi)主導公投失敗,下台負責。倫齊曾自稱為「破壞王」,向來不畏與保守反動的勢力對決,一意推動義大利在詭譎變動的世局中快速地改革。這次公投的目標就在於將義大利兩院制的參議院(類似英國的上議院)人數從315人減至100人,削掉2/3強。這麼做的目的在於使兩議院在議事互決時能更快、更易通過法案,加快義大利改革的速度。

 

弱化參議院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國會採兩院制,而兩院制的運作方式百百款,義大利的政治體制雖然類似英國的內閣制,元首都無實權;但國會類似美國兩院制,參議院與眾議院都是民選,且在制定政策時都要參、眾兩院互相議決,這會拖慢國會通過法案的速度,再加上義大利的國會選舉採用名單比例制,亦即人民在投票時需要勾選政黨,而各政黨再以各自的選票比例去分配各黨在國會內的席次。這種做法的好處是保障小黨的生存,卻也導致義大利小黨林立,因而總理難以統合國會,推行改革。

 

為了提高國會議決的效率,倫齊欲效法英國弱化上議院的做法,第一步就是推動修憲公投把參議院議員削至1/3,倫齊推出口號「不支持修憲等於反對改革;反對改革我就辭職」,結果公投失敗,倫齊尷尬下台。有外媒認為倫齊把修憲公投與自己的去留綁在一起,雖然修憲有其積極的理念,卻讓很多不滿建制的人藉由公投送倫齊下台,弄巧成拙,倫齊的決心成為自掘墳墓的利鏟。

 

 

台灣也曾推行議員席次減半

 

比較年輕的台灣人可能沒有印象,忘了2004年台灣也曾推動立法委員席次減半,而且成功了,從225席減至113席。席次減半可以縮減選舉支出與立委薪水,但壞處是每個立委的意見其重要性放大一倍,因此少數派意見就能輕易控制立院或成為關鍵少數,如此一來不利於民主運作。另外,因為席次減半,小黨不易生存,大黨也更容易掌控全局,如2008年民進黨因為陳水扁貪汙案失利,立院被國民黨掌控,而今年則相反,馬英九黯然下台換成民進黨全面執政,國會的局勢變化容易變得極端。

 

事實上義大利人民之所以反對倫齊削弱參議院的修憲公投,部份也着眼於弱化參議院可能讓總理更容易掌控國會,加上義大利有法西斯墨索里尼獨裁的前車之鑒,義大利人民終究有一些心理陰影。

 
 
 (首圖為前義大利總理倫齊 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