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文化部長鄭麗君,我有話要說!
專欄作家徐琦華
2016-05-26 10:21

台灣文化的主體性要怎樣才能清楚?我在五月二十五日自由時報電子報上看到了「鄭麗君:台灣文化面臨雙重虛弱,開放要有配套」的報導,對於鄭麗君部長關於「面臨文化強勢的國家,更顯國家文化主體性根基的重要,除了留意文化發展的空間外,也認為必須保留一定保護思維」的這個看法,個人持保留態度。

 

在一些特別的地方,我可能會贊同部長說法。比如,獨特而且快要失傳的手工藝之類,那確實應該多加幫助保護。 但是一般來說,一個政府部門對於全球化文化巨浪的侵襲,又能保護到什麼程度?更別提為了生存,台灣還必須加入一堆國際組織,這點沒得商量。

 

通訊、交通便利又加上市場開放,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有可能單獨在文化上放慢腳步,並成功進行保護?老實說,歷史上沒見過這種例子 我們既不可能禁止外國電影在台放映以保護國內電影工業,我們更不能把 對於國外的音樂、藝術品、漫畫限制進口來作為幫助國內相關創作的手段。

 

那樣的話,不但不能讓台灣人都轉去看本土制作的產品,還只會讓這些文化在國內變得更為貧乏。

 

台灣的文化為什麼弱?台灣文化人才其實很多,問題是即使在文化的某方面表現傑出,也不能得到社會普遍的欣賞肯定,於是,不只是不能功成就,連足夠的收入都沒有,無法靠文化活動作為專業,就是這樣才會難以 發展。 我想,部長所謂「文化強勢的國家」的說法,大概主要是指中國。

 

 

如果要讓台灣的文化變強,變得能自行發展壯大,不想讓台灣只成為中國文化的殖民地,那麼最好的方式,反而應該是順著全球化的腳步,擁抱多元文化, 甚至進一步讓台灣成為世界文化的集散地,成為世界級高手展示與較勁的舞台。在自身文化不夠強大的時候,這樣做反而比較不容易被某單一強勢文化給「呑掉」。

 

事實上,台灣其實很有這種潛力。因為台灣原本就有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中國文化,甚至也受了美國文化不少的影響。台灣文化的本質,原本 就是一種多元的文化。 所以,向世界開放,只是台灣傳統文化的延伸,不同的是,過去接受不同 文化是被動的,這次我們卻該主動出擊,主動去接觸吸收。

 

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台灣的文化土壤由貧瘠轉為肥沃,讓台灣社會經由接觸開始明白文化到底有多麼重要,多麼精彩。 有了一群喜愛文化,具備高度文化素質的台灣人民,文化才能有堅實的基 礎,而要到了這時,全面發展高水準的台灣主體文化才真有了可能性。

 

只有這樣,台灣才真有可能擁有清楚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主體文化。 

 

延伸閱讀:15 個你一定沒見過的奇妙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