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與思考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但台灣多年來的填鴨教育導致人們在「討厭不求甚解的背誦」這個急劇下滑的厭惡滑坡中掉入「背=填鴨」之思考。甚至開始往「背答案」這種教育手法開鍘,認為台灣學生就是輸在只會背標準答案而不懂得思考。
背答案會限制思考?
有些公知(或海歸路人)用一種邏輯來罵背標準答案的教育:「考題不應該有對錯,就有如人生沒有絕對的對錯一樣」、「人生不是是非題,所以考一堆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會害死學生」,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種論調的謬誤。
人生的確沒有絕對的對錯、也不是是非題,但人生一直在尋求對錯與是非,小至按開關、大至學程式語言,恆常如八大行星,因人而異如「不要問女生體重跟年齡」,哪個沒有標準答案與準則?而且上面四者哪個不重要?尤其最後「因人而異」的那個,雖然並非恆常準則、應變存乎一心,那難道男生就不用「背」嗎?很諷刺的,往往「需要變通的準則」最重要,重要如兩岸關係、切身如兩性關性,都有很多不可不知的潛規則。
另外,「人生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與「考試不該著重於標準答案」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嗎?如果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那電競高手的煉成也不必熟習各個指令與各種狀況處理的最佳應對模式了,反正電競是如此著重臨時反應的學問,何必花一堆時間訓練任何狀況的手腦即時反應呢?
背書不等於死讀書
大家都知道理解才會應用,但更高段的境界是「背得熟極而流以快速應用」。背書不等於死讀書,背答案不等於忽視理解,如上所述,「需要臨時變通的準則」往往最重要,一個社交高手必須即時理解別人說話的背後真義,然後快速思索怎麼應對讓別人滿意的機率最高,而這些機率演算來自於過往經驗的總結,這些經驗就是一種「背」,只是在學校是「硬背」,在生活中是「記憶」。不管是硬背或記憶,在臨場應用時難道大腦會先分門別類嗎?只要能派得上用場,硬背有用的標準答案誰曰不宜?
難不成熟背九九乘法表與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要性會小於「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對世界造成什麼影響?」這種「超活問答題」嗎?
總結,人生明擺著一堆標準答案、基本準則、潛規則要「背」,那我們的思考能力就因而低落了嗎?
其實很多的教育爭議不外乎一個訴求:教育應該在背書考試與思辯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個很專業的議題,不該簡化至攻擊「背標準答案、考是非題」這些教育手法,或是在標準答案這件事猛做文章,比如某個天才在學時十分痛恨討厭標準答案云云...
天才當然有資格鄙視標準答案,但他們的特立獨行於整個體制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大家都對自家教育沒信心
在台灣這個對教育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國度,時不時就有人從懷中揣出先進國家的教育方針自嘆弗如、顧影自憐。
事實上也不只台灣,有多少國家對自家教育有安全感呢?最近出身美國的台灣教師畢瀚靜就發了一篇文說其實美國看著東亞國家以「十載銳於百年」的速度挑戰美國經濟霸權,人家也恐慌症啊!畢的文章標題下得悚動「美國的教育與台灣愈來愈像了!」倒不是說美國學台灣值得引以為傲,而是世界第一的美國都對教育沒信心了,何況台灣?
恐慌是正常的,只是這幾年大家大力發揚的哲學思辯在幹嘛呢?為什麼「人生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與「考試不該著重於標準答案」會劃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