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句真心道歉 慰安婦溫柔的堅強
梁敏萱
2015-08-14 14:49

今天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正逢二次大戰結束70周年,更凸顯其歷史意義。耗時三年所拍攝的慰安婦紀錄片《蘆葦之歌》,也於今日在特約戲院上映,希望可以透過四位慰安婦阿嬤口述那段傷心的故事,將慰安婦議題串連到下個世代,喚起大眾對於此議題的重視。

 

戰爭下的犧牲品 慰安婦的歷史

 

「慰安婦」制度始於二戰期間,是由日本政府所主導的軍事性奴隸制度,日軍以招募、誘騙、強徵等手段動員其殖民地及佔領區等國婦女,為軍隊提供性服務,以維持軍隊士氣。起初日軍招募的對象以公娼、民間婦女為主,後期則鎖定了貧困底層、有經濟壓力的婦女。

 

1991年,韓國金學順女士,成為國際上第一位站出來指控日本暴行的韓籍慰安婦。1995年「慰安婦」被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定位為「軍事性奴隸」之被害人,整起事件是國家制度性的暴力,認為日本應負起道義以及法律責任,也成為日本社會戰後的重要議題之一。多年來,有越來越多各國的慰安婦願意打破成見,站出來捍衛自身權益,要求日軍的道歉與賠償。

 

一個標籤 一輩子的傷痛

 

紀錄片《蘆葦之歌》中,小桃阿嬤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從小她立志當老師,才考上台南女中不久,某日上學途中竟遭日本警察強押走,送到過外做慰安婦,一去就是一千多個日子。過去她曾想喝下消毒水輕生,但想到家人還是隱忍下來,最後日本戰敗才被送回台灣,不料卻是另一段折磨的開始。慰安婦的身分,無法家人與社會的諒解,這個標籤永遠跟著她,因此她選擇孤獨一人回到屏東鄉下生活。

 

 

多年下來,小桃阿嬤已經釋懷,不再害怕社會對這個標籤的歧視,選擇勇敢站出來,並赴日要求日本政府出面向慰安婦道歉,並希望透過自身的行動,告訴大眾這段歷史的不公不義。

 

慰安婦「動機論」只是二次傷害

 

台灣自2002年開始推動「慰安婦史實納入歷史教科書」的運動,但其中的爭議多半停留在慰安婦是「自願還是被迫」。教育部日前整理出課綱中的17項爭議,其中就有列入「婦女被迫做慰安婦」,課綱微調小組成員王曉波,也公然在媒體上指控反課綱者主張慰安是自願的,因此引發社會論戰。

 

對此,台灣從事慰安婦人權運動的婦女救援基金會表示相當遺憾,認為缺乏女性人權角度去檢視慰安婦制度,以「動機論」來評判被害人,實質上是二度傷害,希望大眾可以正確理解慰安婦的歷史與悲哀。

 

回應課綱爭議,婦援會認為,台灣歷史課綱對於此段歷史,不應灌注仇恨,但也不能淡化日本政府戰爭的責任,應就戰爭底下遭受犧牲的弱勢婦女人權做更全面的討論。

 

看見歷史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聲援慰安婦,表示「看見歷史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台灣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吳密察,也針對教育部提出舊課綱慰安婦的「自願說」進行研究,發現實為誣指,痛斥教育部居心不良。

 

在台灣民主與人權日益進步的現代社會,慰安婦的歷史尤其重要,藉由全民的參與與理解,正視過去的不公義,才能避免傷害再次發生。婦援會今晚也會舉辦晚會,盼有更多人可以走進這塊傷痕累累的歷史,不僅是向受害者致意,更也對所有仍在戰火中的女性表達關懷,用溫柔的堅強平反暴力的力量。 

 

圖片來源:環球網

資料來源:聯合報自由時報婦女救援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