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大健康專利4大申請難點
專欄作家鍾基立
2016-11-13 09:37

大健康概念帶動的移動醫療、整合醫學、醫美養生商機,正風起雲涌。不少新創團隊面臨激烈競爭,想到用智慧財產權來保護自己、增加優勢,卻沒想到,申請個專利,竟然是如此耗時費力。

 

其實這並非個案,原來這個領域的專利申請,存有先天的難度。

 

首先,這些領域的專利撰寫缺乏主流科學的習知語彙或結構化知識可做參考移動醫療的很多創新,或是整合醫學及醫美養生所涵蓋的範圍,很大一部分,主流科學還未投注足夠關注。而專利撰寫是種精細的腦力活動,專利人員常需要參照前面專利(稱為前案),聚焦在有限的「發明點」,進行撰寫。相對而言,這些新領域在專利行業內累計個案還較少,導致專利人員需耗用更多的時間去理解、消化。

 

例如,有一個團隊設計出一種能量場生成器,能提升精神狀態。然而這樣的「能量場」如何稱呼,怎麼定義,都可能讓熟悉主流科學工藝的專利人員,傷透腦筋。

 

其次,健康與醫療脫不了關係,因很多創造發明,便落入規範醫療的法律框架。但是很多國家的專利法,基於政策考慮,將醫療方法的發明排除在專利之外。這方面的專利申請必須繞個彎兒,以間接的方式撰寫專利語式已經夠難,還得繞個彎,這又大大的增加了難度。

 

第三個原因跟專利行業的生態有關。當前專利人員的養成是走專才路線,例如,大學念化學的專利人員,不會去寫IC設計專利,這是出於效率與成本的考量。然而,這些領域創新,往往來自於跨界整合產生的靈感。要找到具備一定廣度的常識,同時又能準確切入發明重點的專利人員,相當困難。

 

最後,發明人自己的心態,經常也造成申請專利的困難。專利是一種以公開換取限期獨佔的制度,發明人所珍視的訣竅,在申請中需做某種程度公開。這到底有利有弊,從個人價值觀或專利立法精神的角度來看,都是永恆的話題。發明者的這種擔心,能夠理解。

 

 

雖然困難存在但能成功駕馭專利,從而取得優勢的團隊也不少。例如,O環測試在整合醫學領域聞名遐邇,相關研發團隊,在過去20多年中,先後取得至少6個專利。而近期GoogleGSK合資的生物電子藥物開發中(利用頻率調節身體機能,取代化學藥物,使治療更精確,副作用更少),雙方就是以既有智慧財產權為交換條件;這個領域的相關的專利也正浮出檯面。

 

那麼這些團隊如何克服上述障礙,成功佈局專利佈局?其實講破一點訣,主要就是以下方式的選擇或組合。

 

首先是如何迴避醫療方法專利的限制常見方式,是用醫療設備申請專利,而不用方法本身。有經驗的專利人員,常能幫忙找到變通方法,減少處理上的困難。此外,也可強調醫療領域外的運用,例如健身、娛樂或個人能力開發等只要發明的核心點能描述清楚,也能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

 

申請包圍專利的策略也場用於此領域。舉例而言,某種新的醫美療程,核心是一種獨特技術,可能因為難以理解,或是已被申請,或是希望保密等原因,導致無法申請專利。此時可思考,當實施此療程時使用那些輔具的效果最好,例如特殊形狀的椅子、材料、固定物、電源等。針對它們做專利佈局,如果功夫夠人在實施此療程時將難以迴避,從而達到保護效果。

 

團隊有時擔心,申請專利要披露機密,會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其實專利申請的披露,只要達到法定門檻便足夠不需全盤托出,只是其中的尺度拿捏,自然需要仔細琢磨。此外,對某個方案創新,可用專利保護的部分其他以營業秘密保護,這在實務上也很常見撰寫的細節上,也可選用技術用詞,減少輕易曝光的機會,只要用詞的含義超過常人的理解,一般不會影響專利申請。

 

(本文感謝樓宇偉博士,林桓毅律師和許文聰先生提供實務見解)

 

延伸閱讀:行動醫療趨勢到來,他們是怎麼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