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產養殖,大家腦海浮出的印象大多都是年邁的從業人員、魚塭、很辛苦......等等印象,但是在產業的結構上也的確如此,水產養殖產業的逐漸老年化,當第二代年輕人返家進行養殖時, 引進了現代、科技的方式養殖,而後與家中長輩的衝突更是難解問題。但是衝突並不構成不返家養殖的因素,近年因為科技化養殖的技術進步,也讓許多年輕人回家與家中長輩坐下來談一談,如何協助家中產業能夠再進步。
新世代養殖生力軍是如何出現
大約從102年開始,行政院農委會開始有個「吉時從農、青春築夢」的青年農民輔導專案,每屆遴選100名農業青年,進行2年的輔導,這些人就是目前大家所看到的「百大青農」。漁業署也在104年開始加入這樣的計畫,當時遴選出10位養殖產業的百大青農,進行個案陪伴、整合式服務、解決經營資金、技術、加工、財務管理......等輔導措施,讓這些青年能夠更穩定經營家中養殖業。
前日於華山文化園區舉辦第一期養殖青年的成果發表會,現場除了有養殖青年進行座談之外,活動中也請到歐式點心的師傅,結合養殖青年們的自家產品,創造出一道道新式下午茶,提供與會貴賓們享用。
第一期的養殖青年
這10位新世代養殖生力軍不見得都是所謂的「漁二代」,有人是為了興趣投入養殖,有人是為了減輕家中負擔,但是他們都希望能在養殖產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從源頭把關,努力學習是他們的最大特質。
葉哲維
「多問、多聽、多學習,切勿躁進式經營的不二法則」
葉哲維的家庭原本就是做漁產運銷,而葉哲維返鄉之後接下東晟水產的棒子,從頭學起並且走遍每個部門親自參與,而東晟水產在台南學甲的養殖場並非與印象中的養殖方式相同,他們採取低密度友善養殖,水體是來自於雨水,不使用地下水與農業灌溉用水,而產品也取得ASC、HACCP、CAS、產銷履歷等等認證,並且這一兩年東晟也推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商品,像是使用鱸魚製成膠原蛋白飲。
(膠原丹棗凍飲是葉哲維的新產品)
林翰承
「唯有懷抱夢想行走的人,才能超越極限」
畢業於高雄海專養殖系的林翰承,對於養殖的熱情是我們難以想像,他畢業後的每一份工作都與養殖產業有關,甚至還跑到澳洲昆士蘭養草蝦,回台後進入研究所進行養殖知識的鑽研,這樣的熱情在他30歲那年終於打動父母。林翰承選擇觀賞魚作為他的養殖發展,以非洲慈鯛作為繁殖重點,也因為他精湛的養殖技術,曾獲得中華民國第二屆「水族新秀」選拔的冠軍。
謝育諮
「一步一腳印地走自己的路」
(鱉蛋酒是謝育諮的特色產品之一)
在英國學習市場行銷的謝育諮,回國之後也曾經在企業擔任開發行銷以及在大學兼課,她的父親是從事養殖甲魚的工作,但因近年市場變化,謝育諮思考要如何將所學應用在家中產業,為自家的甲魚產業打開一片天。她決定回到家鄉,從事養殖產業,運用她對於從小到大的養殖經驗預測鱉蛋孵化日期,成功開發出「鱉出來沒?鱉蛋盒」教育性商品,並且也開發數種甲魚商品外銷到日本與其他地區。
(使用甲魚製成的寵物食品)
李俊叡
「好學、摸索、解決問題,永遠的正向思考」
從小在九孔池旁長大的李俊叡,壓根沒想過會一手扛起家中的產業,在回到家鄉以前,他一心想成為電腦工程師。家中的「新東洋九孔養殖場」曾經是全台灣最大的九孔育苗場,但台灣的九孔養殖從民國91年後發生一場浩劫,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養不起來。在他退伍之後,李俊叡與哥哥接下父親的新東洋養殖場,將其成功轉型為白蝦養殖,注重產品品質、採用生態池進行養殖,他們認為用好水、吃好料是水產養殖的不二法門。
林彥廷
「勇敢站出去,SHOW-HAND」
從高海大養殖系畢業的林彥廷,並沒有一畢業就踏入養殖產業,但是卻心繫養殖,終於在工作3年後,鼓起勇氣說服父母給他一次機會,如果30歲前一事無成就回去上班。林彥廷決定投入觀賞魚市場,他的觀賞魚繁殖就從庫達海馬開始,目前每個月可以出口1千隻以上的海馬,並且開始投入小丑魚、珊瑚...等物種繁殖,打造一座水族百貨公司是他最大的夢想。
羅玟玲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佳南漁場是羅玟玲一手打造的品牌)
原本住在城市的羅玟玲嫁到一個養殖背景的家庭,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夫妻時常起爭執,婚姻接近破裂,但是小孩成為拉住婚姻的關鍵。當時羅玟玲的丈夫曾經靠引進中南美洲白蝦,12天賺入80幾萬,但慘賠也是一夕之間,甚至連房子都被查封。夫妻在外辛苦工作,幾年之後因為公公想收手養殖業,但她的丈夫決定再次從失敗的地方站起來,開始養殖石斑魚,努力幾年後小有成就,羅玟玲於104年獲選為養殖青年。
(取得產銷履歷與屏東優質水產品認證)
周志勇
「勇氣支撐夢想,終有一天會茁壯成長」
三個高學歷的男生跑到台南北門投入養殖產業,周志勇、張詠政和洪嘉偉成立了「三漁」,原本是想投入育苗場,但無法對抗種苗產業的飽和,因此開始進行文蛤混養白蝦。三漁不想做盤商,只販售自家最優質的產品,他們認為樂觀、無懼是迎向挑戰的最大本錢。
郭敬承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做到」
畢業於中興大學生物機械工程學系的郭敬承,不願意待在父母所建立的舒適圈中,在學期間就專攻藻類養殖,畢業之後為了累積養殖經驗接了許多養殖的零工,不管是養文蛤或是親戚牽魚缺工他都去。郭敬承的最大目標是朝一條龍養殖模式前進,他運用所學開發微藻油脂萃取等技術,並且建立自動化培育系統,最大的成就感是來自於自家的藻類協助其他人養出好魚,自家產出了草蝦讓人讚不絕口。
黃國良
「人生百轉千折,『堅持』是不變的信念」
黃國良用盡家財,為的是堅持無毒與低密度養殖。在回家的前兩年,黃國良還是像個叛逆的小孩,但第3年的夏天,因為那年的海水鹽度太高,讓他的魚蝦在一夕之間全數死亡,這時他才想認真養好他的虱目魚,為了友善環境,人家一甲地養5萬尾,他卻只養5000尾,並且只購買有產銷履歷的魚苗,也因為堅持,他的產品多次獲得「水產精品獎」,在虱目魚一斤只有35元時,他還可以一斤100元賣出,仍舊供不應求。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是黃國良創立的品牌)
王博信
「細節,攸關一切」
一個讀應用數學研究所的大男生,因為一場612風災,讓雲林王博信家中的養殖場汪洋一片,損失慘重,為了減輕家中的重擔,他在畢業後立即返回雲林投入養殖業。他運用在數字上的專業,精算成本、換肉率、存活率...等數據,並且主動學習各項養殖技術,除此之外王博信堅持生態養殖,重視水質與種苗品質,他說:「把水顧好,魚就會健康,不需用藥」,他所養殖出了石斑可是頭好壯壯呢!
這群新世代養殖生力軍跟大家一樣,都在為自己的產業打拼,他們希望能夠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也希望他們的養殖物種能過得開心,不管是採取低密度養殖、生態養殖或是每天跟這些物種說話,都是他們面對水產養殖的最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