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共同未來,姚立明新書對談四點看法
鄭寧
2016-03-14 17:17

二二八紀念日剛過不久,不只是許多政治人物出來發生,許多的民眾也不斷地在當時的二二八中找回歷史,雖然傷痛但由於它確實發生過,所以我們也的確得勇敢去面對那段過去。

 

政治,往往是最遙遠也是最親近的事,過去幾十年台灣人以外省人及本省人的身分來造成分裂,姚立明將透過新書以及與導演吳念真的對談,告訴台灣的人們,雖然我們有著不同的過去,但我們必須面對過去的傷痕,才能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身為外省第二代的姚立明也憶起過去的回憶及看法,以下是精采摘要:

 

  • 不承認、不面對,就永遠得不到救贖。

 

「從小,我們看的是蔣夫人笑咪咪觀賞小朋友表演歌舞的新聞,我還親眼目睹老蔣先生很自然就抱起髒兮兮的小孩,對我們而言,他們都是非常照顧大家的長者,怎麼可能是白色恐怖的始作俑者?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做禮拜教導的是要關懷人、要愛人,可是走出教堂、回到總統府辦公室,又可以立刻簽公文要槍斃某人,這麼大的反差讓我很難釋懷。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才能理解,這就是統治者的心態。

 

外省族群從小認識、崇拜一個偉人,後來發現他竟然還有不同的、不好的面向,要接受這一點,彷彿同時否定了自己的過去,內心必須經歷很大的折磨,這道高牆不容易越過去。但是,不承認、不面對,就永遠得不到救贖。」

 

  • 要實現轉型正義,首要做的就是得先面對真相。

 

「以階級來講,統治階層是少數,多數外省人自己也是受害者,例如《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軍中樂園》裡的士官長,他們原本心不甘情不願被抓去當兵,卻漸漸認同統治集團,不管什麼命令都會執行,變成完全站在統治者這邊,幫忙壓制在臺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人,本省人對統治者的民怨也投射在這群人竹籬笆裡的外省族群,除了米麵配給的小福利,並沒有享受到統治者的什麼大利益,教育水準不高、生活困頓的也很多。

 

這群外省人也是廣義的受害者,但他們沒有理解到自己被統治者利用的角色定位,無法否定自己去面對被騙了三、四十年的事實。所以,要推動轉型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知道真相,張開眼睛看到自己與別人的故事,不能為了拆牆卻讓他們更痛,那高牆就拆不掉了。」

 

  • 族群一旦融合,統治者的力量就會被減弱。

 

「我覺得文化是一個關鍵,語言、歷史都太重要了,統治者深知這一點,一開始就刻意隔閡人民。像我太太說,她生長的眷村有十幾種語言,大家的鄉音完全不一樣,連蒙古話都有,偏偏就沒有人講臺灣話,因為政府的語言政策就是盡量禁止講臺語。這是統治者刻意不讓你們融合,一旦融合了,他的統治力就降低了。」

 

  • 要創造共同未來就必須凝聚出共同的文化意識。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願意彼此傾聽?我期待的不是政府,而是民間,尤其是文化人。政府應該做的是不斷提供真相,真相出來了,所有故事都是大家的故事,一方面透過教育讓下一代了解,一方面期待文化的潛移默化讓現有世代漸漸凝聚共同的認識,比較容易產生共同的結論,就有機會創造共同的未來。」

 

(圖片提供圓神出版社,資料來源為《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

紀念二二八的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