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升台幣救經濟」的慢性毒藥
端傳媒
2016-05-23 16:20

美國財政部上月底公布「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將台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德國五個貿易夥伴,列入干預匯率的觀察名單。其中,僅有台灣被點名在外匯市場「持續且單向干預」。若未來一年沒有明顯改善,美國財長將會建議總統採取相關措施。

 

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去年10月,美國財政部就已經首度點名,台灣中央銀行習慣在尾盤進場干預新台幣匯率,要求央行增加外匯存底與市場干預的透明度。

 

事實上,早自1980年代起,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s)就已針對世界各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狀況,發表各國貿易障礙報告,並表明將以「貿易制裁」規範這些保護智財權不力的貿易夥伴。長年以來,台灣一直是在特別301報告觀察名單的對象之一。

 

有些論調主張,台灣根本不用理睬來自美國「黑暗隊長」的蠻橫要求,因為美國人自己才是開啟全球貨幣戰爭的始作俑者。美國聯準會(Fed)在金融海嘯之後,實施多達三輪的量化寬鬆(QE)政策,六年內釋出超過三兆美元,導致美元大幅貶值。若不是美國如此,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必要隨之起舞,陸續推出在地化的各種量化寬鬆政策(如歐盟負利率、日本QQE等),並造成目前游資氾濫、金融動盪不安等多種亂象。

 

但「不予理會/不要管它」,不代表「操縱匯率」這件事是對的,不代表台灣央行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一直「阻升不阻貶」下去。

 

貶值救出口,犧牲購買力

 

讓我們先從「匯率」的基本概念說起:假設台灣製造的商品物廉價美,全世界都願意大量採購,我們市場的美元供給會大幅增加(因為世界各國都用美金買台灣商品),在其他環境不變的情況下,美元顯然會供過於求,導致美元兌台幣匯率持續貶值。

 

假設美元對台幣匯率由30 降到20,也就是台幣兌美元持續升值,對國外客戶來說,台灣商品會明顯變貴。舉個簡單例子,一台HTC高階手機售價24000台幣,美元匯率1:30時,外國遊客只要花800美金就可以買到;但如果美元貶值到1:20,就得付出1200美金,硬生生漲了400美元。面對400美金價差,相信許多外國買家會放棄HTC,擁抱iPhone。一陣子後台灣市場的美元供給減少,美元兌台幣會開始升值,直到達成新平衡。

 

反之,當台灣商品不斷賣到全世界去(出口暢旺),台幣就該升值,民眾購買力則隨之上升,也就是舶來品變便宜了。舉相同例子來說,一台售價24000台幣的 iPhone,當台幣兌換美元匯率從 30:1 升值到 20:1 ,售價也將從24000降至16000 台幣,這才是經濟成長真正的有感之處。

 

但長久以來,台灣央行為了拚/救經濟,不願讓台幣大幅升值──特別不能讓升值幅度大於日韓等主要貿易競爭者的貨幣。央行總是不時啟動印鈔機,在市場上用熱騰騰的新台幣大量買進美元。這種干預市場供需的行為,可以同時創造美元需求與台幣供給,造成台幣貶值,使匯率重回 1:30,圓滿達成「犧牲全民購買力救出口」的任務。

 

經濟成長果實到哪去?

 

但,「救經濟」對人民有好處嗎?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及《廿一世紀資本論》風靡全球的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等,造訪台灣後的共同疑問是什麼?答案不會令人意外:不可思議的低薪!「你們的GDP 都去哪了?」

 

是的。我們也很想問:過去16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3.84%,實質經常性薪資(扣除物價漲幅後的每月月薪)何以差異不大?2015年的37353元,比起1999年的37277元,毫無進展。這16年的經濟果實到底是誰拿走了?

 

 

答案不難猜。上文所描述的國幣升貶,基本上就是一國經濟成長所帶來購買的力增減,當央行傾全力「阻升不阻貶」時,其實就等於犧牲「全民購買力」來補貼「出口產業」,其所造成的深遠影響遠遠大於你我想像。

 

「阻升不阻貶」的負面衝擊

 

顯而易見的不利衝擊包括:

 

一、企業沒有轉型升級的動誘因:只要利用媒體放話或國會遊說,要求央行「貶值救出口、救經濟、救失業率」,就可以苟延殘喘。長期不累積競爭力,就只能不斷的cost down(壓低成本)。這種短視心態實為飲鴆止渴,除了獲利無法長久(更別提給員工加薪),甚至只能靠偷工減料擠出微利,遲早會被急起直追的第三世界國家趕上,甚至被拋在腦後。

 

二、長期低薪/購買力形同向優秀人才say NO:全球化的人力流動已成既定事實,真正能確保國家競爭力不墜的秀異份子,在現行低薪/購買力的情況下,完全不會考慮留/來台創造人生。薪資雖然不是吸引菁英的全部因素,但肯定是關鍵因素。沒法吸引源源不絕的智慧創意在台灣生根,試問該從何開創出高附加價值的利基產業(如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假以時日,台灣日薄西山,在國際舞台上銷聲匿跡,恐將指日可待。

 

三、政府擺脫不了低物價政策:民眾薪資沒有起色,政府根本不敢揚棄低物價政策。舉凡電價、水價、各種柴米油鹽醬醋茶,也無法回歸市場機制。不管是擔心若干企業體質較弱、價格轉嫁能力差而倒閉;害怕民眾抱怨、影響選票;亦或憂慮經濟條件較差的民眾難以生存等——政府低物價政策一天不改弦更張,對整體產業發展的扭曲就會持續下去,從而造成劫貧濟富、「全民補貼大戶」的社會不公。

 

四、氾濫游資藴釀資產泡沫:央行印台幣買美元來干預台幣匯率,如果這些多出來的台幣流入實體經濟也就罷了,但現況顯然並非如此。過多台幣供給不斷流入不動產或股市,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危機,甚至造就十大民怨之首的超高房價。台北的上班族,得約16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子。

 

五、最可怕的是,上述因素彼此交織,這種惡性循環生生不息。

 

不願再蹉跎十六年

 

新政府就要走馬上任,在尊重央行獨立性的同時,或許應該想想如何不再重蹈數字迷思?如何才能讓人民幸福有感?如何可以放棄「貶值救經濟」的老掉牙招數?如果能夠順勢放手把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一掃而空,重新調整樣樣都要干預的大政府心態,引導產業進入高薪引才、尊重專業的正向循環,說不定,還能有助於資產泡沫緩慢消氣,內需市場升級轉型。

 

如果你/妳也不想再虛耗一個薪資凍漲的16年,就從此時此刻開始,重新並徹底了解政府施政的意涵,做一個與時俱進、名實相符的現代公民。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