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社會中,「父親」這個角色一直都被定位在家裡的經濟支柱、一家之主,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女性意識抬頭,家庭的結構開始慢慢改變,爸爸也可以是簽聯絡簿、陪孩子聊天的角色,而媽媽也可以是出外工作、負責家中財物的人。
不過雖然大家對於家庭的定位有在改變,對許多家庭來說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今天兒福聯盟公布「2016年台灣兒少父子親密感調查報告」,發現目前還是有近半成的兒少不願意和爸爸訴說煩惱,用數字來看,台灣兒少主觀感受的父子親密感程度,平均分數只有68.9分。
媽媽還是主要照顧孩子的角色
縱使現在有非常多雙薪家庭,但比例上媽媽還是主要照顧孩子、替孩子訂正作業、負責孩子飲食的角色,根據兒少聯盟的調查,台灣爸爸主要負擔的親職項目前三名,分別為工作賺錢(93.3%)、修理東西(72.9%)、帶孩子去看病(53.5%),其餘親職參與項目,由爸爸主要負擔的比例均未超過五成。
忙於工作,沒力氣陪小孩
許多人工作繁忙,早出晚歸,小孩還沒起床時爸爸就出門了,晚上小孩睡著了爸爸才到家,導致許多爸爸看最多的就是小孩睡著的樣子,更不用說小孩平日幾乎沒什麼機會看到爸爸了。
家庭首重陪伴
我們常說孩子的成長過程飛快,一眨眼還在牙牙學語的幼童就變成青春期的國高中生了,如果不重視孩子的成長過程,對於孩子的心靈也會造成傷害。
今天在兒福聯盟參與活動的暖男爸爸代表也表示:很多爸爸覺得工作完很疲勞,沒有力氣花時間跟小孩聊天或唸故事書,如果抱持這種想法,可能永遠都不會有力氣講故事,但如果每天多忍耐三十分鐘講一本故事書,久了之後就會開始習慣,甚至甘之如飴。
「關心表達」最能增進良好父子關係
其實在許多研究中顯示,良好的父子關係,對兒童當下及成年後的身心健康都有正面影響,所以,在調查中也進一步探究父子的關係該如何經營?結果發現,如果爸爸對孩子的關心表達越多,越能讓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父子一起參與的休閒活動越多、每天聊天時間越長,父子親密感也越佳。
明天就是父親節了,讓自己和孩子共度這個專屬於父親的日子吧!
延伸閱讀:父親節快到了!禮物如何送得貼心送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