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健康的大敵,這是人們過往普遍的認知。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卻發現了「肥胖悖論」:肥胖者雖然更容易患上心臟病等疾病,但生存率卻更高。這到底是怎麼一會事?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同解釋,包括肥胖者可能更經常接受檢查和治療,得病本身就會導致體重減輕等。有關肥胖與健康的關係,爭論仍在繼續。
「醫療專家們的第一本營養學書籍都會有一章專門介紹肥胖,內容通常是說,肥胖的人不健康,瘦的人才健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健康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主任Glenn Gaesser 表示。
流行病學家Katherine Flegal發表於2013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為這場爭論揭開了序幕。這項研究以身高體重指數作為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標,通過整合數百份研究中的數據後發現,過重及輕度肥胖者雖然更容易得心臟病,但他們的死亡率在各體型組中卻又最低。此外,只有在極度肥胖的人群裏,心臟病得病率和肥胖才有較強關聯。
這些發現似乎顯示了肥胖對人有「保護」作用,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科學家們提出,肥胖者死亡率低可能只是由其他因素導致的錯覺,例如醫生覺得胖子更不健康,通常會為他們做更多檢查與治療等。但這一解釋受到質疑,有研究發現,即使控制了治療方面的變量,中風、心臟病高危人群中的肥胖者死亡率仍然更低。
另一種解釋是,肥胖本身不會降低死亡率,只是在因健康問題而瘦下來的人,包括吸煙者、瀕臨死亡者等的反襯之下,讓人誤以為肥胖者的死亡率較低。但這一假設似乎也難以成立,有研究發現,當排除了吸煙者及瀕臨死亡者後,「肥胖悖論」仍然存在。
這一悖論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釋,反而愈辯愈多爭議。有學者認為,該問題本身存在模糊性,簡單化解讀只會誤導決策者與公眾。
有人指出,若體型與生存率存在因果關係而又能被解開,將會對臨床治療產生深遠影響。還有團體表示,談論健康時不應只關注體型問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做運動、攝入均衡營養等,比維持體型更重要。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