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虐貓!為何會出現虐待行為?
鄭寧
2016-08-11 18:10

(示意圖)

 

去年12月虐殺流浪貓「大橘子」的兇嫌陳皓揚,事隔幾個月又再度於上周犯案,台北市知名餐廳日前透過網路協尋失蹤的貓「斑斑」,店家調閱監視器後發現一名男子疑似將斑斑帶走,經報案後,6日晚間陳皓揚向警方投案,他表示當時想抓貓,但因遭貓攻擊,才會失手殺貓。

 

國內首起虐貓致死累犯案例

 

農委會表示,重複虐待動物的行為是非理性的做法,應要強力譴責,目前也已請台北市動保處稽查,雖然動保法中沒有明確規範累犯有無加重刑責,但因這是重複的獨立案件,依刑事訴訟法規定,法官仍是可以加重刑期。

 

施虐者的心理

 

成長階段遭遇虐待

 

因為童年曾受過虐待,成長階段逐漸產生自卑感,或是渴望權力,因此利用欺負弱小,甚至是虐待動物的方式來取得「上位者」的勝利快感。

 

情緒管理不佳

 

當下處於憤怒狀態下,因情緒管理不佳,加上壓力管控不當,進而導致虐待行為出現。

 

反社會人格特質-缺乏同理心

 

施虐者多是因缺乏同理心,他們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或是同情別人,甚至藉由虐待動物而感到滿足。

 

導致虐待行為有相當多種可能性,除了譴責該兇嫌之外,也須找出問題的核心,避免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精神科醫師也建議,若有虐待動物的想法或是暴力傾向,請儘早向醫師或是心理諮詢單位求助。

 

虐殺大橘子台大生再殺貓!回澳門也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