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師:我的陰謀論預測,有七成準確率
撰文/陳彥驊、整理/陳湘婷
2015-09-11 22:34

這位神秘的陰謀論部落客,在網路上從不露臉,也不輕易透露自己的隱私,因此鮮少人知道他的真實樣貌。忠實讀者應該都知道,王大師都用知名數學家愛因斯坦的惡搞圖片當作大頭照,但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王大師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直到小學一年級後,便開始他的「海外之旅」。他先在日本住過一年,後又在四年級時隨著家人搬到韓國(因為父親是韓國華僑),國中一年級時再搬回臺灣。

 

國中這三年王大師都在臺灣度過,他也發現韓國、臺灣的教育有所落差;他說在韓國就讀華僑學校,所接觸的教科書多是臺灣幾十年前便不採用的書籍,因此使他無法銜接上臺灣的授課進度,使國中升學考試考不好。

 

因此王大師又投靠美國的親戚,去當地就讀高中;高中及大學的學業他都在美國完成,之後又再回到臺灣。回臺後他前後在銀行、國營事業服務,現在以新聞媒體編輯工作為主。

 

王大師說,他非常熱愛哲學,因此第一篇文章是在講尼采,並非常推崇尼采的名言「任何殺不了我的東西,會讓我更強壯」,將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他從哲學寫到財金,再對時事做評論,直到現在他以政論類的文章為主。

 

身為陰謀論專家的王大師,對於自己寫的文章非常有自信,他自己曾統計過,出來的文章約有七成會準確預測。

 

不過王大師認為,如果人能有時間讓身心放空,反而才是激發想法、靈感的最好作法;他說自己約有三分之一的靈感,是從放空狀態而來。

 

對於社群媒體綁架人們生活,王大師也有一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社群媒體其實背後有情資單位的影子,而人們使用這些軟體的同時,也等於變相同意讓自己最珍貴的個資,「無償」提供給有心人士利用,這是相當危險的。

 

針對社群媒體是否能讓年輕人更關注社會議題這點,王大師也提出自己曾教幼兒美語的經驗來比喻,並提醒年輕人,要分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參與「遊戲」,還是真正對議題「關心」?

 

問:在網路上不少人將你定位為「陰謀論」專家,請問你對陰謀論有什麼看法?

 

在陰謀論的節目上,我常在講陰謀論有兩種,一種是好陰謀、另一種則是壞陰謀。

 

壞陰謀以「聳動」為主,大多數沒有事實依據,雖然大眾看了之後會覺得很爽,但並不會使大多數人相信。而好陰謀雖然出發點也會令部分人懷疑,但大多是以實例來做預測的,不過這也是根據讓多數人匪夷所思的論點,來推測出未來的發展。

 

不過說到底仍舊是「預測」而已,難免會出現失誤,例如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我原先以為柯文哲會輸,但我預測錯了。但我統計過臉書上,我所做的過陰謀論預測,約有七成是準確的。

 

問:你都從什麼地方獲得創作靈感呢?

 

我的書桌上有一幅畫,畫上有文殊師利菩薩,而在佛教中,祂是專門管智慧的。我的靈感通常有三分之一是靠著盯著菩薩看,祈求他給我適合老百姓的文章靈感;另外三分之一則是在北投泡湯時,從放空狀態來觀察的人事物,或者腦海裡浮現的事情。

 

那最後三分之一的靈感,則是從網路、電視上來尋找。如果有看過我寫的「王大師論教育」,就會知道其實我是很支持「放空式」學習法。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人是不需要過度學習的,因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其實可以從潛意識自然得到,所以我的靈感,多數都是在身心呈現放空狀態之後獲得的。

 

 

 

問:其實你在網路上,算是小有名氣的,想請問粉絲對做過最熱情,以及讓你感到最不友善的發言、或行動?

 

先說我覺得比較熱情、溫暖的好了。在去年暑期我舉辦了一場「大師網聚」,我本來只是想要做一個餐敘,卻沒想到報名的人超乎預期,大約超過百人以上,因此我有點應付不過來,便需要一些網友協助,他們卻意外的願意配合。最後這個聚會就以論壇、演講會的形式來呈現。

 

整場網聚中,我的一些粉絲、朋友除了義務擔任主持人、講者以外,還有些人幫我找地點及提供意見,這些事都讓我感動。因為多數人在這之前根本沒見過我啊,他們願意提供無償的協助,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那比較不友善的部分呢,最常看到的就是在網路上幫我取名字,例如把王大師變成亡大屍啊。其實這種揶揄時常會發生,因為網路的壞處就是「去個人化」或「去社交化」。不過這也對網路使用者形成一種保護,因為就算你說了激烈的言論,別人就算生氣也無法正面罵到你,對於這種情況我通常會一笑置之。

 

如果你的粉絲團有兩、三千人以上,那一定會有批評你的人。就算你只是寫「如何做蛋糕」的文章,也一定會有推崇「如何做包子」的人來攻擊你。美國有個知名黑人的演員,他有句名言是「我不知道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但是我知道失敗的祕訣是什麼,就是取悅眾人。」所以我認為,一定要學著一笑置之。

 

問:過去在部落格的寫作,與現在臉書粉絲頁上創作有什麼最大的差別?

 

這兩者的差別非常大。在部落格創作比較像新聞加上專欄,剛開始我通常都會寫字數約在兩千至三千的文章,這種長篇幅的文章發展空間較多,我可以寫一些很深入的事件,不會只描寫表面的現象。

 

在臉書粉絲頁上發的文,則比較像短波、或即時新聞。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用簡短的文字來寫最即時的新聞現象,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但這樣就會失去對於事件更深、更廣的探討。且如圖表、或數據等佐證資料,也都不能大量引用,不過這些用部落格都可以做到。

 

我認為我與其他部落客較為不同的是,他們大多可能只經營臉書,所以思考、論述沒辦法再多做延伸。在臉書我平均一天會發三則新聞,那一週大概會有將近二十多則新聞,而我會在這二十多則裡精挑細選兩至三篇文章,以更深入的方式寫到部落格。那如果我只用臉書發文的話,就沒辦法深入對議題作探討。

                                                                                                         

問:那你不同的粉絲群眾有不同的閱讀喜好嗎?

 

其實我在撰寫陰謀論類型的文章時,也會參考國外的相關資訊,因為這些資料在臺灣很少人會翻譯,也很少人會去討論。因此國外對我部落格有興趣的粉絲,多是喜愛陰謀論的人,例如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便有一群陰謀論粉絲常會跟我分享。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中國大陸的粉絲,而大陸的粉絲較喜歡聽我批評「臺獨現象」,但這部分也是有臺灣粉絲喜歡的。臺灣鄉民喜歡聽我批評臺灣資方;我的目標群眾很愛聽我貶太陽花學運;具備財金背景的人們喜歡聽我分析經濟。

 

畢竟我是大師,所以部落格裡的文章應有盡有,除了上述的類型以外,偶爾也會著墨女性議題。因此婦女都蠻喜歡看我寫「王大師愛情觀」、臺灣婚姻現象,或是男女平等議題及家庭議題等等的文章。另外還有一群粉絲,愛聽我講佛法,尤其是禪學、哲學方面。所以嚴格來講,我的粉絲類型很廣。

 

問:身為陰謀論專家的你,怎麼看待國人被臉書「統治」的現象?

 

答:以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其實不只是臉書,網際網路一開始都是美國國防部丟出來,是屬於戰略性質的工具。而這類工具起初只是為了蒐集情資,但在發現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之後,我們可以注意到在2000年過後,陸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

 

然而以陰謀論來看,其實許多社群媒體背後都可以看見美國資助的影子,例如臉書背後就有CIA的資助,Google則是由美國國安局投資,所以社群媒體可以算是有戰略價值的媒體。那我會這樣看,其實人們都被綁在一個很龐大的「警備司令」框架中。而且我可以預測,類似的產品在未來只會不斷出現。

 

以臉書來說,使用者其實免費提供了很多個資,那未來有心情資的單位如想利用這些個資來做壞事,就可能大開方便之門了;所以在使用臉書的同時,你要知道,其實將許多資訊在無意中放上平台後,你已等同放棄這些屬於個人的隱私權。

                                                                                                                                     

問:那對於社群網站與傳統媒體的資訊,你比較相信哪個?

 

答:原則上我看新聞的出發點是「全部都不信」,身為一個資深的陰謀論者,怎麼可以輕易去相信任何東西?我會看很多不一樣的媒體,去互相比較,去分析他們切入點、破綻是什麼?當作了這些比對後,我才會拼湊出真相的輪廓。

 

那兩者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傳統媒體有比較龐大、但思想僵硬傳統的支持者。但如果是臉書或社群媒體,讀者就比較沒有這麼僵硬,會比較游離一點。真要說的話,我認為社群媒體的年齡層區分比較明顯,而非意識形態;傳統媒體的年齡層則都差不多,但意識形態卻天差地別。

 

但一般而言,傳統媒體寫的新聞可以影響比較多人,通常也會獲得更多人的信任度,社群媒體的資訊則比較常被當成小道消息。

 

問:最後我想請問,你認為社群媒體的出現,真的有讓年輕人更關心社會時事嗎?

 

答:我以前在何嘉仁教過英文,當時為了讓小朋友更喜歡英文,我會結合許多遊戲,來激發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融入其中。但是後來想想,在玩這些遊戲時,這些小朋友們真的有學到英文嗎?

 

那在我看來,社群媒體也帶來了同樣的現象,它會讓你看似很投入在社會議題當中,但在漠然回首後,有多少年輕人是真的有參與,並帶有正面意義的社會事件呢?所以我也想提醒年輕人,要分辨清楚究竟自己是隨風起舞,還是關心真正對社會議題,這才有實質的意義。

 

圖片來源:王大師提供與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