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為什麼社會的歧視從來沒停過.....
李雅茹
2016-11-05 20:41

我們聽到外籍移工、原住民、偏鄉孩童、身障人士等,第一個印象莫過於「弱勢族群」,畢竟在媒體上時常能見到外籍移工是如何被歧視與對待,不只是爭論已久的休假制度問題,到先入為主的觀感如暴走醫生罵女店員「比外勞還髒」,以及從先前一名菲籍外籍移工遭遇工作傷害,整隻右手都被燙傷,殘不忍睹卻被老闆謊報該名員工「逃跑」,讓警方前去抓人。

 

而所謂的「弱勢族群」其解釋為,相較於優勢族群,其競爭力、適應力相對不足,且社會地位低落、無權無勢,更被社會貼上標籤進而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及歧視。

 

觀看「弱勢」的角度對了嗎?

 

「生活資源的匱乏、只能飲用骯髒的水、環境上的不衛生、經濟上的貧困等」,這些是我們常見形塑非洲住民的形象。

 

「今朝有酒今朝醉、揮霍無度、酗酒、迷信、野蠻、知識水準不高等」,這些是我們常見形容台灣原住民的詞彙。

 

「骯髒、懶散、群聚、強暴、犯罪率高、教育程度不高、逃跑等」,這些則是我們對於外籍移工的刻板印象。

 

 

據美麗佳人報導,台灣對於外籍移工充滿刻板印象,燦爛時光策展人吳庭寬說:「你願不願意坐在地上,跟你身旁的移工朋友聊一聊,彼此分享食物?」,並且說,如果我們只是容許別人來適應我們,是件很暴力的行為,可以見得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來自於不認識,若願意走下台,以平視的角度也許會看見更多先前所忽略或未曾發覺樣貌。

 

提供「協助」的方式對了嗎?

 

現今能夠幫助「弱勢族群」的管道相當多元,不光是金錢上的資助,直接擔任志工前去幫忙都是能夠幫助到「弱勢族群」最常見的方法,然而根據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對於《弱勢族群人權之發展與困境》一文中指出,社會上的強勢群體對於弱勢群體往往會有意無意的歧視、欺壓以及剝削,使得他們無法得到相同的發展機會,然而這些弱勢群體常因立足點的劣勢,使其陷入不利的處境。

 

另外根據《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一書中所提及,通常優勢族群認為自己的成就與優勢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所得來,很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剝削了弱勢群體。

 

同一個社會能夠養出強勢群體及弱勢群體,可見問題不單只是出在「弱勢群體」自身,更應去追溯造成「弱勢群體」存在的主因,不論是政治的手段、不當的政策亦或是整體社會的價值觀等,皆有可能是造成問題的原因,觀察「弱勢群體」的成長脈絡而非僅看「弱勢群體」的現況,才可能從最根本的去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起薪九萬美元!大陸下一個明星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