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核心人物?如今的區塊鏈產業沒有「大佬」!
鏈捕手/張詠晴編譯
2018-12-18 14:15

 

不經意間,一眾區塊鏈產業的「大佬」們已經淡出大眾視野很長時間了。「大佬」們與產業相互成就,但在產業危難之際,他們不約而同地以「熊市安心做事」為由刻意保持低調,任憑產業大眾陷入失望、質疑與自我質疑的情緒之中。

 

現在的這批「大佬」,真的能稱之為大佬嗎?為什麼他們紛紛選擇在熊市中保持低調?真正的大佬應當在產業扮演怎樣的角色?

 

整體來看,如今這一屆幣民堪稱是區塊鏈產業這幾年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屆。同時,區塊鏈技術未見重大突破,區塊鏈應用落地亦推進緩慢,僅賭博與遊戲等少數非主流性DApp有所活躍,其他領域的嘗試都未見成效,許多產業從業者也陷入自我質疑之中。

 

事實上,產業越是在低迷時期與關鍵時期,就越需要凝聚力量、鞏固信心,而力量與信心來自於哪裡?其來源本質上應當是更加完善的區塊鏈技術與思想體系,及其突破性進展,但同時也需要大佬們時常以其號召力將產業進展與思考心得分享給普通民眾,繼而帶動全產業的氛圍。

 

但在現實中,這群「大佬」卻紛紛以「熊市安心做事」為由畏縮不出,彷彿人間蒸發一般,不僅沒能對過往信眾起到應有的撫慰作用,反而還會形成一定意義上的負面暗示。

 

對於產業而言同樣如此。由於數位貨幣價格的暴跌,區塊鏈產業正在經歷社會大眾新一輪的大規模質疑,此時產業「大佬」們仍紛紛噤聲,無疑會產生進一步間接坐實外界質疑的副作用。

 

況且,真理都是愈辯愈明的,年初的「三點鐘群大討論」在這個意義上為產業開了個好頭,但遺憾的是未能持續下去。最近大半年,產業「大佬」的討論重心逐漸轉移到幣改、交易挖礦、比特幣現金分叉甚至部分「大佬」的罵戰之上,這些話題僅關乎少部分群體利益,並不具有深遠的產業意義。

 

對於產業性討論的衰退,「大佬」們理應承擔一定責任。這些有意義討論所讓出的陣地,很大程度上被那些言論聳動、行銷粗暴的人物與項目佔據,成為市場環境以及輿論氛圍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看來,大眾定義「大佬」的門檻還是太低了。真正的大佬,不僅需要資歷深、影響力大,還需要具有鮮明個性、敢於擔當,對於個人項目以及整個產業都應當具有一定的責任感,或許還需要有穩定的價值觀與方法論輸出。

 

依此為判定標準,區塊鏈產業當前這批所謂的「大佬」,並不是真正的大佬,只能稱之為產業大眾人物。他們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家那「一畝三分地」,對於區塊鏈產業缺乏足夠的擔當,在一定維度上沒能在產業的困難時期起到與其身份、地位相對應的貢獻。除去財富與事業,試問又有幾位「大佬」在大眾印象中具有特定的區塊鏈思想、管理思想或者人格特質?

 

他們或許以為安心做事是應對熊市最好的策略,實則不然。實際上,即便無法向過往的信眾們給出一個滿意的答覆,大佬也應當定期發聲的姿態,繼續向外輸出其基於區塊鏈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或者項目自身的進展與願景,這是其身份與地位所附帶的責任。

 

區塊鏈產業其實對這種行為有一個非常通俗的說法:「充值信仰」,這句話雖然帶有調侃與戲謔,但真正的大佬正應當如此,無懼外界的目光、流言甚至指責,主動談論自身項目以及產業動態,引導產業關心真正重要的話題,激勵其支持者的信心,增強產業從業者繼續做事的動力,並代表產業對外展示區塊鏈產業內部的聲音與信心。

 

雖然大佬們的發聲不能必然推動產業走出熊市,但無疑屬於必要因素之一。大眾與產業既需要踏實做事的大佬,同時也需要能勇於站出來發聲佈道的大佬,兩者都不可或缺。

 

越是敢於在產業低迷時期為產業發聲、為信眾發聲,就越能在產業紅利時期收穫更多聲譽與信仰。這是歷史無數次證明的道理,但目前區塊鏈產業的「大佬」們可能尚未思考透徹。

 

如今的區塊鏈產業沒有大佬,但又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大佬。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產業沒有『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