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黨產好大,你應該害怕!
余宗翰
2016-07-27 16:00

 

本日25號「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在院會三讀通過,完成立法。

 

說到數百億的國民黨黨產,可說是國民黨引起民怨的一大因素,也是可供民進黨操作的無形遺產,因此有些泛藍人士如吳敦義也贊同清理黨產以徹底擺脫包袱。然而擺脫道德議題,龐大的財產終究利於政黨運用。政治牽扯到錢就會變髒,偏偏錢是民主選舉最要緊的因素之一,形成莫大的諷刺。

 

國民黨黨產的來源

 

雖說起算的時間仍有爭議,一般認為國民黨黨產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撤退台灣後起算,這次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也採用此日期。從1945年8月15日開始至今,國民黨在台灣及海外所累績的財產都被視為黨產,其中主要為接收台灣的日本產業、佔用國有財產、徵收人民財產、國庫輸送、以及黨營事業所得。

 

關於接收日本產業,除了日據時期官方的財產,當時在台日本人的產業也歸於國民黨政府所有。(部份日本人產業出售給民間)關於這方面,是否為「不當黨產」有較大的爭議,因為戰勝國接收戰敗國人民在己方領土的產業是否正當有很大的討論空間,除非說「應將日本人強佔的財產歸還原本的台灣擁有者」,但要追查原主也十分困難。

 

另外,當時國民黨以遠低於市價,或甚至無償強徵部分台人產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台北市文山區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土地,乃從葉姓民家強迫取得的,而當時政府國庫通黨庫的作派,將遷台時將中國大陸的資產以各種名義轉移至國民黨名下,或是民間盛傳美援時私吞援助款項(仍有爭議)。

 

至於國民黨黨產總額,從兩蔣時代的超過兩千億,到李登輝時代的一千億以下,至今年3月國民黨宣稱的166億元,已大幅縮水。然而因為並非第三方有公信力的清算結果,目前國民黨黨產剩餘多少仍是各說各話。

 

 

黨產會造成什麼影響?

 

坐擁那麼龐大的財產,絕對會拿來應用。在1990年代台灣經濟逐漸自由化時,國民黨當營事業大舉進駐各項重要產業,投資了金融保險、電信、石化及營造業等,而1971年成立的中央投資公司,是國民黨首間成立、資本額最大的投資控股公司,曾參與聯電、台積電的的創立,為創始股東。後來也積極投資台灣的電子公司,如合勤科技等。

 

除了中投,還有其他投資、控股公司,雖然後來大多轉作信託,但這些信託的資產其盈收成為近年來國民黨的重要所得來源。這些跨足重要產業的投資必定會產生龐大的盈利,雖說以龐大而有計畫地投資重點產業有利於國家發展,然而資本取得不正,其投資所得終究會被人詬病。

 

另外,早期的國營企業民營化後,國民黨透過股權轉移等方式分配給特定財團(例如統一、力霸等),利用黨產拉攏特定的親信企業,其間建立的龐大政商關係可以佈下複雜的綁樁、買票網絡,小至買票、大至利用政府合約或營業許可來換取特定團體的支持。

 

除了銅臭的金錢互動外,利用黨產辦報、興辦大學(根據《自由時報》,全台近三成私立院校與國民黨有關係)等等,也能達成影響意識的作用。

 

 

黨產修例的爭議

 

雖說民進黨的黨產與國民黨相差十分懸殊,特意針對國民黨黨產也有其歷史背景,但畢竟沒有前瞻性,日後也容易留人話柄。

 

根據《民報》,北市議員李新公布《民進黨從附組織》名單,列出包括「小英基金會」在內的11個單位,表示政治人物的基金會是不被監督的白手套。呼籲應該不分黨派立場,檢驗各黨黨產來源及流向,而非針對特定政黨「客製化」黨產條例。

 

(蔡英文基金會也引起非議)

 

至於「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根據《中央通訊社》,初審決定將設於行政院之下,對此國民黨方面要求「設在監察院下絕對合理,至少監察院是有公信力的機關」。但民進黨立委李俊俋表示,監察院是彈劾、糾舉公務機關及公務人員的政府機構,但國民黨是民間團體,所以將「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設在監察院轄下是講不通的。

 

另外,關於對「不當」的定義也是一大難題。根據《蘋果即時新聞》,律師盧天成認為追溯過往十分久遠的黨產不容易,而且不當黨產的認定、證據等問題往後都會有很多爭議。

 

律師鄭懿瀛也提出觀點,認為「不當」是道德用語,但追究權責的法律規範講究的是「不法」,而「不當不等於不法」,什麼樣的「不當」黨產該列為清理對象,勢必會造成不少問題。



延伸閱讀:政治獻金藏身基金會,陽光法案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