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三十多個年頭,在全球有超過300間分店的舊金山知名連鎖冰淇淋餐廳「SWENSEN'S双聖」,在位於仁愛圓環的創始老店與信義店相繼貼出「珍重再見」的告示,宣布將在2月15日收掉這兩家門市,僅留下台北民生店、天母店與內湖店三家分店。許多老顧客都表示不捨,不少双聖粉絲也在網路上奔相走告,揪團前往消費,告別這個紀錄了他們青春回憶的老地方。
對此,代理的赫士盟集團低調表示,是為了重新定位,轉型再出發,會改換新模式經營,然而,到底双聖為什麼要轉型,會重新定位成什麼模樣?
從双聖目前只剩5家店,以及FRIDAYS的市場也在萎縮等方面來看,美式餐飲的確正在面臨挑戰。
然而,在台北人感嘆「美式餐飲風光不在」時,許多美式餐飲卻早已開始力拼轉型,逆流而上:
本土炸雞店頂呱呱
台灣老牌頂呱呱的成立比台灣的麥當勞整整早了十年,自1974年創辦人史桂丁首創了雞皮裹香菇糯米飯包的「呱呱包」、因應台灣當時馬鈴薯量少而生的「地瓜薯條」而一炮而紅,第二代史洪法接手之後,更是致力於更大規模,擴展了輝煌的80家分店,不過面臨房租壓力和同業競爭,80間店陸續縮編成40多間。
時至今日,第三代接班人史宗岳,則將本土炸雞店帶領至新紀元,轉型成為運動酒吧風格的二代店,發展新品牌「TKK the BAR」保留了那些讓人懷念的好滋味,卻注入了時下夜店元素,力圖轉型。將本土炸雞轉型為美式炸雞啤酒餐廳型態的「TKK THE BAR」,飲料櫃也不再只賣汽水可樂,而是來自各國不同的酒類。不到一年時間,就創下150萬月營收,本土老店靠著轉型,在競爭激烈的速食業中,也能夠拼出商機。
麥當勞
而提到最知名的速食業,「麥當勞」一定會是台灣人名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名詞。繼1984年第一家麥當勞首度登台,台灣各大城市與小鎮裡,出現了幾百個麥當勞叔叔的蹤影。即便在台灣經濟最不景氣的年代,麥當勞打出的外送服務及24小時營業的創舉,卻讓其業績奇蹟似的逆勢生長了25%。
生為台灣速食業的龍頭,麥當勞也看準了全球開始重視健康飲食的「養生」趨勢,在麥當勞也吃得到新鮮的蘋果與沙拉,也一路推出了「輕食品」,包括咖啡、水果Smoothie、奶昔和沙拉,為的就是抓住這群意識到飲食健康的顧客,讓麥當勞走出「只是賣漢堡、薯條的速食業」的框架。麥當勞更師法「星巴克」,店面裡都附設Mc Café,讓消費者在速食店也能享受美好咖啡經驗。
2000~2003年,麥當勞股價一路下滑到12美元。在2002年,麥當勞結束了全球100多家分店的營業,其中更包括台灣的15家。如今,為因應市場變遷,麥當勞更改商業模式,配合麥當勞總公司的全球振興計畫,在台灣轉型為授權商,從直營轉為加盟,以符合經濟需求。
漢堡王
排名第二的漢堡王的策略轉型,也成功開創了不同客群,從原本主打年輕大胃口男性的「Have It Your Way!」(我選我味),力拼轉型,將漢堡王的菜單上製作繁複的餐點去除,增加沙拉與冰沙等餐點,擴展到以年輕人、家庭、健康飲食者為客群的「Be your way.」(做你自己),一改之前的搞怪作風,增加了品牌和消費者間的情感連結,拓展新客群,也達到了「回歸食物美味本質」的目標。
接著,為了「降低固定成本」,漢堡王更是大刀闊斧地將全球直營店的比重降低到1%不到,並減少員工的各種福利。雖然新產品的推行之初被批評是在抄襲,但從結果來看,新菜單和新的行銷活動的確提昇了漢堡王的銷售。
目前赫士盟在臉書發起「双聖老朋友計畫」,赫士盟表示,我們希望能夠邀請老朋友一起參與這過程,好好道別,也一起朝下個30年邁進。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轉型是必然的發展,然而加入了新元素的老店未嘗沒有更好的發展,即便「老店的意義總是不同」,品牌因應消費者飲食型態的改變,而在定位和視覺上都做革新是一種趨勢和必然。
圖片來源:TKK the BAR臉書/双聖SWENSEN's美式餐飲臉書
你可能想讀:日本旅遊業希望減少對中國遊客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