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子麒:免費新聞就像免費遊戲,造成淺質化
採訪、撰文/陳彥驊
2015-09-10 23:48

談到臺灣的媒體現象,身為七年級生的翁子麒認為,為了搶廣告而增加流量的新聞產製方式,已經讓臺灣的媒體素質下降不少。

 

他所創立的「SOS新聞募資平台」取名構想源自1960年代民謠搖滾雙人組Simon and Garfunkel的經典歌曲《The Sound of Silence》。歌詞中描繪出主流社會沉溺於物質崇拜,卻忽視各種社會上顯而易見的問題,在表象上似乎五光十色;然而即便喧囂,一切彷彿只是沉默之聲,如癌症般吞噬著整個社會。

 

翁子麒認為,這首歌用來臺灣媒體上似乎再貼切不過了。他表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極度的競爭並未替閱聽大眾帶來更好的內容品質;相反的為了投廣告主所好,媒體業也愈來愈像娛樂工廠,只要標題下得夠聳動、內容夠腥羶色,流量、點閱率和收視率就會高。

 

對於社群媒體能夠提供快速、免費的新聞內容,翁子麒也以網路遊戲做比喻,認為「月費制」時期的網路遊戲,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達到頂尖;但「免費商城制」蔚為潮流之後,不花臺幣就無法成為精英了。

 

他進一步說明,這樣的情況除了讓遊戲內容無趣、乏味以外,也讓遊戲商有「快進快出」的觀念,在遊戲研發完成後進場撈錢,等撈夠錢後就放任它自生自滅。

 

的確,新聞內容一直淺質化,雖然大眾以為享受到很多快速新知的服務,但卻只是在吸收垃圾,更重要的是將自己最珍貴、無價的「隱私」給出賣了。以下即為Knowing專訪翁子麒精華摘要: 

 

 

問:你之所以會想創立新聞募資平台,一定是看到臺灣媒體的困境,想請問你有觀察到什麼現象嗎?

 

為了藉由龐大流量帶來廣告收入,現在臺灣媒體大多都在衝流量。那問題就來了,如果你想藉由龐大的收視群眾來獲利,就必須要讓內容通俗、速食化,才可能為平台帶來收益。

 

而在眾家媒體追求流量的同時,就造成媒體「內容農場化」,進而被大眾扣上「臺媒不專業」的帽子,如果這時候要回過頭來追求新聞品質,就為時已晚了。

 

為了流量,多數媒體開始讓記者們花很多時間抄網路上的趣聞、名人的臉書,這樣子新聞播報模式,提供了大眾很多無益的垃圾內容,雖然可能會讓流量衝高,但卻又可能被大眾唾棄,這只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那對記者而言,將造成的困境就是「專業不受重視」。我成立SOS後,其實有非常知名的媒體人來嘗試做專案募資,但是因為現在日常的新聞播報,除了內容速食化以外,也未讓大眾理解到這些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並協助他們建立個人品牌。

 

不過我也發現,在募資平台上知名媒體前輩的專案乏人問津,但是年輕、擅長經營社群的新聞工作者專案卻能更快得募齊資金。這就突顯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了,那就是在數位化的時代,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要是「自媒體」。

 

如果像傳統媒體人都依附在大媒體的品牌下,將會讓個人的品牌經營變得弱勢,再加上拚流量的寫稿模式,從這樣子媒體制度出來的新聞人,也會因為被定型化而面臨嚴重的挑戰。

問:對於流量影響媒體這點,你還能講出更具體的觀察嗎?

 

答:現在媒體為了搶廣告主的資金,都會去追求龐大的流量。如果想要讓一家媒體下一年的流量翻倍,在台灣市場固定的情況下,將會大幅增加媒體業者的成本。

 

假設有一家媒體擁有百位員工,且在今年度創造出一億的流量,為了更進一步,如果明年要創造出兩倍、兩億的流量,但這樣的情況下,員工數有可能會翻倍應徵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想見的必定是業績壓力更大、工作量增大,且為了充數而寫出來的報導內容雖然能吸引大眾來看,但就會充斥著沒有營養的內容;而真正有內容的新聞,卻乏人問津。

 

問:那麼你怎麼看待臉書社群媒體的興起呢?

 

答:我認為,使用者付費是很重要的觀念。由於現在許多資訊、新聞來源是免費的,因此會使大眾覺得方便、省錢,但是無形之中我們仍會以某些東西作為交換。以臉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習慣」會被一覽無遺。

 

而這些習慣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興趣而已,就連你的個人隱私,如工作、家人,甚至是收入情形,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調查的一清二楚。我認為這等同變相售出了自己的個資,而這些個資在廠商拿來做廣告行銷時,可以省去調查的時間、心力。

 

但是我們藉由社群媒體所吸收的資訊,卻未必都是有用的,如此看來,代價也是非常龐大的,這不也是一種慢性「腦死」嗎?

 

問:你好像挺擔心免費的服務?

 

其實這就可以用電玩遊戲來比喻。我們這個世代小時候所玩的電玩,大多數都得花錢買,而且大都是單機類型的遊戲,這時的遊戲內容都很豐富、多元,而且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到遊戲的樂趣;這個特色即便在網路遊戲出來後,也仍能在「月費制」上看見。

 

但一直到近幾年,「免費」遊戲的概念普及化後,遊戲內容、品質都比不上過去的電玩。手機遊戲上更是明顯有「快進、快出」,先進場炒完知名度、賺完一票之後,就放任遊戲沒落的現象。

 

而在這樣的遊戲模式中,你如果不花費現實的金錢,就很難去達到頂尖,這也是我一直覺得號稱免費的服務,會從你身上拿走更多東西的具體實例。如果新聞媒體、資訊來源一直都是免費的,那除了這些訊息的品質可能無法盡信以外,使用者的隱私更可能被出賣。

 

因此我才會想要用「訂閱」制、使用者付費的商業模式,來打造出更好的新聞環境,讓記者們能夠寫新聞給「想看新聞的人」看,而不是亂槍打鳥的製造流量。除了品質可以獲得保證以外,也可以跳脫傳統媒體的束縛,用自媒體、貼近大眾的角度來作報導。

 

 

 

 

問:那麼你創立SOS以來,有得到什麼收穫嗎?

 

創業以來我賺到最多的就是人生經驗,並且也讓我對於媒體圈的生態更加了解,更悉知臺灣媒體產業的困境。不過說到最多的收穫,我想大概就是體驗到當老闆的感覺吧。

 

過去雖然也有在企業實習過,但其實並不是真正理解被主管苛刻對待的感受。而在與朋友出來吃飯的時候,多少也會聽到他們抱怨自己的老闆,因此我覺得十分特別的是,我可以用老闆的角度來與他們交談。

 

不過當了老闆才知道,其實壓力還是非常大的,雖然有的員工會抱怨加班制度不合理;但是創業維艱,我個人幾乎天天都加班,因為這是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也是為了替臺灣媒體做些改變,我想這是很值得的。

 

問:對於網路上鄉民常常嘲諷「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你有什麼看法呢?已你對臺灣記者的認知來看,專業能力真的有如此低落嗎?

 

答:以我目前接觸到、了解到的來看,其實臺灣新聞記者是很優秀的。我認為酸民們大多酸的是「小編」,這些小編多不具備記者的專業能力,且多從事在網路上抄寫、轉載文章的工作,與線上真正在跑新聞的記者還是有所落差的。

 

不過除了這點以外,其實新聞類型也是會影響專業的。像是雜誌、日報記者就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後者必須天天都有稿量產出,而前者則是多做深入的專題報導。

 

問:你認為SOS可以提供給大眾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答:我們的報導價值在於獨立自主的自由思考,主流媒體的報導往往含有特定的意識形態、立場,並且無法發揮監督的職責。SOS會用專題報導、調查報導的方式,來針對弊案、或是體壇問題作報導。

 

問:那麼有碰上什麼比較大的問題嗎?

 

答:臺灣群眾大多只看自己想看的。假設我今天來做一個公務員的相關專題報導,那這邊報導的點閱率,鐵定比周杰倫的一天來得少。大眾對於公眾議題的重視程度,比不上明星的花邊新聞,是募資平台上,成功專案素質參差不齊的主因;而這也是SOS目前必須要克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