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鋒:想像不被認同,言論將失去價值
何宇軒
2015-07-29 09:40

李柏鋒專訪全文呈現,以饗讀者。

 

撰文/何宇軒、整理/洪嘉鎂

 

身兼商業周刊、Yahoo理財專欄作家等多個身分、本身又是上班族的李柏鋒,除了財經議題以外,也以「李柏鋒的擴大機」為名的部落格與粉絲專頁,評論時事。

 

李柏鋒從大學時就開始寫BBS,也出自好奇心自己學過架站、架伺服器,但直到開始學習投資之後,才認真開始看待寫文章這件事。他說,因為投資這個領域是以前都沒有碰過的,所以會有很多需要寫筆記的地方,部落格最早就是自己的學習筆記。

 

如果有在關注李柏鋒的文章,會發現他的涉獵範圍相當廣泛,除了財經以外,舉凡政治、民生、文化、甚至攝影等題材,都是他關注的方向。他認為,他的興趣不在於單一領域,而在想要瞭解世界上發生什麼事,例如說他會喜歡攝影、喜歡看電影,它們的共通點是,想要去看這個世界有多精彩。而因為同時具有與傳統媒體、網路新媒體合作的經驗,也讓他在媒體型態轉變的過程中,有他獨到的感觸。以下是我們的專訪。

 

問:為什麼要把部落格取名叫「擴大機」?

 

答:就是希望自己的聲音可以傳出去。音響除了CD PLAYER以外,還會有一個擴大機把訊號擴大,最後再接到喇叭上面,我的擴大機指的是中間那個把訊號擴大的部分,所以它不只有把聲音擴大而已,還可以調整出想要的音質。

 

問:你常評論時政或是發表意見,你想達到的理想或目標是什麼?

 

答:就是讓台灣更好。一開始只是覺得自己有話想說,那並沒有覺得自己有足夠影響力去對台灣或社會有任何的改變,我會覺得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始有一些影響力,那我就會去思考我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社會有正向的發展,或是其實是負面的影響。

 

問:你說想要讓社會變得更好,有任何比較特定的事件讓你因此想要做這件事情嗎?

 

答:契機很多,例如說318太陽花運動、食安事件或是看了很多金融產業對消費者的剝削,都會覺得台灣這個社會或是各個產業,不是理想跟完美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問:指的是社會上各種不公不義的事情?

 

答:也不見得是不公不義,而是指它不是我理想中的狀態。如果我講不公不義,好像我所認定的東西才是公義,但是我不覺得我有偉大到可以定義公義的程度。我對於理想的社會有一個自己的想像,那我就把社會推往那種角度。那如果認同我的人越多,那社會就越有可能往那個角度去走,如果我的想像與社會的認同是相違背的,那我的言論就會完全沒有價值。

 

李柏鋒提供

 

傳統媒體有好的報導,卻無法廣為流傳

 

問:你之前評論過的議題,有你比較印象深刻的例子嗎?

 

答:以我自己討論過的慈濟財報的議題為例(編按:指慈濟在美國的持股,其中主要投資的標的,包含菸、酒、軍火、賭博等產業),其實一開始是某個財經雜誌報導的,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那是誰的報導,反而是我跟徐嶔煌從那一篇報導裡面,先了解了這件事情,然後透過自己的手法,讓更多人去接觸到。其實傳統媒體可以做一篇很好的報導,但是那篇報導卻流傳不出去,相對來講,如果那篇報導是關鍵評論網或是商周的網站,可能就能很輕易地讓它傳出去,但問題是,這兩個網站本身不一定有那些編制或人力去處理這種需要專業而且要花費很長時間的專題報導。

 

問:所以你意思是,傳統財經雜誌有它的人力跟專業性,可以做出這樣的新聞,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方法來傳布?

 

答:它沒有那樣的思維、能力把它傳出去。我們做自己很簡單,就是將一篇報導拆成四部分,然後找出四個重點,一個一個告訴大家,裡面發生什麼事,就這樣而已。我相信,新媒體如果有足夠專業的編輯,他們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手法,可以讓這些消息傳播。當初我很少看到除了該雜誌自己以外的人,有傳那一篇文章,我會覺得還滿可惜的,可能有一些傳統媒體上夠專業、內容也夠好的東西,沒有辦法在市面上曝光。

 

問:像有些傳統媒體,這幾年也成立了新媒體部門。

 

答:以我跟聯合新聞網的合作來說,例如說鳴人堂的部門,幾乎就是新媒體的想法,可是一些像經濟日報、聯合報的財經記者來訪問我,感覺落差就很大。

 

問:大概是怎麼樣的落差?

 

答:內容形式或是思維我覺得都有滿大的差異。例如同樣以投資這個議題來說,商周的新媒體部門、網路部門,就會去思考這個議題到底有沒有人想看、這樣的議題我講的方式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看。可是同樣一個議題,在經濟日報或是商周的紙本,就不會朝這個角度去想,因為我表達的方式,影響它銷量的程度微乎其微,可是剛剛這種想法,對於一篇網路文章的點閱率會有決定性的差異。傳統紙媒的採訪者,他們的角度會比較走那種專業跟深入的角度,他不會去考慮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有多少人看得懂。他很強調我講的這件事情有沒有證據、是不是有獨特的專業跟觀點在裡面,但是新媒體的文章反而是不會這樣去寫。

 

問:照這樣講的話,是不是會新媒體上面的文章,就會變得沒有那麼地深入?

 

答:會啊,那其實還滿明顯的,但問題是,我做過很多的試驗,就是把一件事情談深刻,在新媒體上面是不受歡迎的。

 

世代差異,看媒體的眼光也不同

 

我覺得應該除了新舊媒體的差異以外,跟不同的世代的思維模式,其實也會有很大的落差,就是傳統媒體比較傾向於展現媒體的專業,所以媒體就表現出它是足夠專業的態度。但是比較年輕的世代,他不見得會那麼相信他所看到的東西是專業的、是可信的。他比較傾向,媒體要講到讓他聽得懂,那他自己會去找其他資料,我自己會去思辨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這樣子。

 

舉例來說,就以最近有人在討論的「中華文化是不是可以提升台灣人民的道德感」這件事,就有很明顯的世代落差。可能比較傳統的一代會認為,只要讀好這些四書五經,道德感就會增加,他不太會去質疑,「這個經典是不是真的可以讓道德感增加?」這件事;可是新的一代就會思考,「過去讀了四書五經的人,道德感真的有比沒有讀的人好嗎?」那可能就會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會覺得其實是有落差的。

 

問:所以說,可能傳統的讀者會比較傾向相信媒體的權威性,但是對年輕一代來說,就只是一個入門的過程?

 

答:對,就是媒體提供他資訊,那他如果想更進一步深入的話,自己會去找資料,那就變成有很多的鄉民就真的自己去找資料,這會讓那一些傳統的讀者不習慣,說為什麼要去找各式各樣的資料去傳播某件事情?可是我會覺得那就是世代的不同,傳統的人看待一件事情就去相信,可是新一代的人看到一件事情不見得會去相信,他會去找資料來驗證這件事情是不是對的。

 

問:那關於這幾年網路上興起的「內容農場」你怎麼看待?有被引用或抄襲過的經驗嗎?

答:有,反正就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我的文章轉貼過去,也沒有註明出處。還有一種網站其實不算是內容農場,但是其實我覺得沒有差太多,例如說我寫了一篇文章放在商周還是聯合新聞網,對方看我的點閱率很高,對方就會要求是不是能同意轉載,他雖然有通知而且也有取得授權,但我會覺得,他不是很認真地要經營能夠產出內容的作者,以及去思考那個議題要怎麼往什麼方向走,我覺得這樣的媒體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問:所以他們只是去「狩獵」比較熱門的文章。那你會比較希望,有一個長期經營的平台跟作者建立的合作關係?

 

答:對,這樣對彼此都有好處,因為我會有看不到的盲點,但是媒體的編輯在跟我討論的過程中,其實會有所成長。例如我有一篇文章可能是在批評某一件事情,但我沒有提到比較有建設性的想法,編輯就會提醒我,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比較好的方法,那我就會警覺到,我的確只有批評,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想法在裡面,那就會再把這部分加上去,那這些建議可以讓評論變得更好。

 

圖片來源:李柏鋒提供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

●Knowing徵才 - jet@knowing.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