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傳藝金曲獎的新聲代!
專欄作家林采韻
2016-08-14 10:50

傳藝金曲獎進入第27屆,如同全球各地的唱片獎項一般,都反應當下產業現狀,那就是實體唱片的風光不在,尤其當流行唱片世界,不得不面對每下愈況的同時,更不用說本來就屬於小眾型態的精緻藝術和傳統音樂。於是可以看見,唱片公司大量委縮,話說向來有製作能力的公司本就有限,現在連過去扮演經銷代發的公司在名單裡也屈指可數。取而代之的是創作者、表演者自力救濟的自行發行,或手中握有較多資源的公有樂團,投入新創、製作的領域。  

 

當一個因應或鼓勵產業發展的獎項,產業本身已不具規模,獎項的存在,除了扮演力拚者的後盾,又能擔負何種責任和角色。在入圍名單中可以發現,許多創作者將唱片視為一種傳播行銷或名片功能的媒介,尤其隨著錄音技術的發達,便捷性的提高,入門成本的降低,獨立製作的概念性增強。此外,既然市場已非發行的終極目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口胃或品味已成次要,創造力和創新性的展現也就更傾向自我風格和意念的貫徹。金曲獎回應現狀的存在,恰似給予一種催化劑和營養劑,而那實質獎金的鼓勵,可成為刺激創作者下一階段的觸媒。    

 

本屆金曲獎,為數不少專輯,反應以上所提的各種現象。台灣愛樂民族管絃樂團《台灣意象》獲最佳傳統音樂專輯、最佳製作人、最佳創作獎、最佳詮釋獎4項入圍。專輯由中生代國樂指揮顧寶文製作、指揮,收錄曲目全數來自新生代作曲家陸橒。   

 

陸橒目前任教於台南藝術大學,21歲時就讀台北藝術大學作曲碩士的她,便以《西秦王爺》二胡協奏曲獲文建會民族音樂創作比賽首獎,如今《西秦王爺》已成為國樂團的重要曲目,經常出現在二胡比賽的曲目中。陸橒以西方作曲技法為基底,以熟稔的配器手法,大膽佈局國樂團的聲響,製造新穎的效果,她擅於取材傳統和地方音樂元素,透過打散重組咀嚼的過程,發展出有別於原音的現代樣貎。    

 

《遶境.喧天》由台北市立國樂團製作,入圍最佳傳統音樂專輯。專輯收錄五首以北管為創作題材和靈感的作品,五位作曲家跨越老中青不同世代,彼此間風格的不同,襯托出傳統元素運用的的多元樣貌和潛能,並於作品藝術性和國樂配器開拓性上產生有價值的參照。   

 

青年作曲家王乙聿,生長北管家庭並為國樂演奏家,《北管印象》適切掌握國樂器特性,作品兼具可聽性又不失實驗性。陳樹熙《眾神出巡》描繪眾神飛舞熱鬧場景,帶有台客風味,其熟稔中西樂團特性,此曲已改編成不同版本。李哲藝《廟埕》廣受國樂社團喜愛,以音畫手法描繪迎神賽會歌仔戲、布袋戲、南北管包容的景像。朱雲嵩《遶境隨想》手法親切流暢,作品如戲,以四樂章分別展現繞境過程。前輩作曲家盧亮輝長年致力國樂創作,《神聖妙音》融匯南北管元素,展現國樂團不同層次的音響效果。 

 

「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是台灣國樂團近年致力實踐的品牌理念。榮獲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提名的《Mauliyav在哪裡?》以一年的時間進行籌畫,是一齣以原住民音樂和故事元素作為創作發想的音樂劇場。作曲家李哲藝與劇場導演李小平,共同搭建序、根、石、珠、眼、竹六個段落的敘事和音樂架構。李哲藝在音樂創作上,努力尋找原住民音樂文化與國樂演奏之間的橋樑與平衡點,他大量採用自然的素材製造聲音效果,包括石頭、木材、水、身體等,而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和排灣族歌者則為合作的絕佳夥伴。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以《Through Darkness to the Light》榮獲最佳藝術音樂專輯、製作人獎提名。拉縴人成立於1997年,與多數台灣民間合唱團一樣,多屬半業餘團體,但拉縴人在藝術總監聶焱庠以及執行長林俊龍、營運長黃世雄等靈魂人物的努力下,對於團隊短中長期的發展具有清楚藍圖,使得拉縴人一路從成功高中校友合唱團成長至今,已具專業合唱團的規模,並於2015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   

 

專輯為拉縴人和德國黑森林歌手(die Singphoniker)跨國合作的成果,並由德國古典唱片廠牌CPO出版發行。在世界音樂舞台,當代合唱創作質量不可小覷,專輯收錄三組作品,史耐德《黑色世界.純真火焰》本為拉縴人和黑森林歌手量身訂制,2012年於台北國家音樂廳首演;孔索拉西翁二世《翡冷翠彌撒》出自拉縴人的委託,2014年於台北國家音樂廳首演;卡達里歐《羅盤》的曲目安排,則呼應串連這三首作品的核心主軸「出黑暗,入光明」。這三組曲目,其中二首作品總長達半小時,猶如史詩般的規模,考驗演唱者的能耐,從中可見拉縴人挑戰自我極限和追求藝術性突破的企圖心。

 

三個人(樂團)以《自然》獲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入圍,收錄三個人團員郭岷勤為七聲絃制箏量身打造的作品。樂團由三位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的同窗好友組成,分別是郭岷勤(箏)、潘宜彤(中阮)和任重(笛簫),他們在校時就樂於改編傳統並力求創新。另一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提名作品《連珮如琵琶旅行樂誌@法國篇》製作概念有趣,專輯不僅是琵琶與中世紀樂器和新鮮組合,還有中世紀樂器搭配演出中國民謠的大膽嘗試,在舞台上進行歐洲與中華文化的撞擊。 

 

親愛愛樂《那一天》也在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的名單中,南投仁愛鄉親愛村,鄰近奧萬大,部落村民一半泰雅族,一半賽德克族。2008年親愛國小兩位老師王子建與陳珮文,一位製琴,一位教琴,希望有一天,親愛村成為台灣的提琴村。為何名為《那一天》?因為那一天,第一個孩子說他要學小提琴,於是才會有今天的親愛愛樂。專輯由樂團的二十位小朋友共同錄製,十二首樂曲取材自泰雅族、鄒族、魯凱族等傳統歌謠,由作曲家李哲藝編曲。   

 

以上每張專輯在音符背後,少不了故事,少不了思維,少不了態度,少不了熱情,當市場有限,創意能量持續無限,傳藝金曲獎的價值之一,或許就是讓這些新聲有迸發出來的機會,被聽到,被感受到,被關注到。  

 

延伸閱讀:女權主義抬頭 里約奧運主角依然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