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比想像嚴重!當出版業開始崩壞...
專欄作家趙政岷
2016-12-07 16:46

出版業近來最熱門的話題是,台灣出版產值這兩年來從360億元掉到只剩190億元左右,衰敗48%。對很多人來講,這問題好像只是產業裡的茶壺風暴,不見得與大眾攸關,反正台灣出書量大,選擇仍多,對大家影響不大,但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問題比你想像的嚴重。

 

台灣出版業有幾個全球獨特的現像。出版社有3000多家,但員工超過9個人的,不到900家。小型出版加上毫無限制的出版自由,成就了台灣成為華文世界的出版強國,也寫下了台灣成為僅次於英國、以人口數與每年新書出版量比,全球第二的國家,每天都有100多本新書問市。

 

這幾年文青風行,台灣成為全球少數擁有獨特人文景觀獨立書店最多的地區。以書為名,舉辦活動,或懷舊陳設,或時尚餐飲,造就了許多人文觀光景點,也改寫了地方風貌。活在台灣有此享受,無疑是大大的小確幸。

 

但惡化的局勢是讓人驚心動魄的。出版產業是夕陽產業,好日子早已過了,這兩年出書量與出版家數都已下跌。更可怕的是自去年第4季以來,新書的平均銷量已跌破損益平衡點,實銷大多賣不到2000本。出版社取得外文書基本起價2000美金,都賺不回來,還要負擔翻譯費用。本土作家寫一本書的版稅拿不到5萬元,這比譯書的收入還少,那誰還要去創作?

 

這對讀者沒影響嗎?錯了!出版社賺不到錢,只好不斷逢迎市場。輕小說熱,出羅曼史輕小說,恐怖驚悚崛起,出《盜墓筆記》,SM性虐待讓《格雷的50道陰影》大熱門,韓劇風加療癒熱,成就了去年的《祕密花園》成人著色書市場傳奇。

 

愈來愈多的書,來自部落客與網紅的網路式拼湊文章,一些無釐頭的幽默或爽一下的分享大行其道,反而是嚴謹的文學創作與文史書寫被視為市場毒藥。本土書如此,外文翻譯書更為嚴重,因為還有沉重的預付版稅與翻譯費要扛。

 

這樣的趨勢發展怪不了出版社,因為大家要活,活著才能談骨氣與品味。會不會有一天台灣精采多元、繁盛豐富的出版樣貌不見了?

 

如何救?靠獨立書店是沒有辦法的,它的全台總銷量還補不了金石堂1年關店家數的萎縮量。想靠電子書嗎?別傻了,它占不到市場規模的3%,就算每年成長一倍,也抵不過紙本書每年30%的衰退態勢。

 

也許我們真該回到原點,從小孩的閱讀教育根本做起,推動學校閱讀時間,培養吸收知識與分享的樂趣。在出版產業變天的這個轉折點非常時刻,拯救市場秩序除了靠業者堅持外,也有靠政策的介入,從租稅減免、增列機構購書預算、鼓勵閱讀活動、獎勵出版類型與創作等多管齊下。

 

出版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與文化發展最重要的根本,任由出版崩壞將危及社會文明,動搖國本,而今年正是台灣出版產業榮敗分水的關鍵一年。

 

 

(圖片來源為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