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近幾年有不少國家興起了「全民基本收入」(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在不審查任何條件與資格下,由政府或團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金錢。
「無條件基本收入」有四個標準,包括確保生存、提供個人權益保障、無需任何條件即可獲得,以及無對應的工作勞務付出。
根據《聯合新聞網》,芬蘭將從明年1月1日開始,隨機挑選2000名失業者,兩年之間每個月無條件發給560歐元(約台幣2萬元),然後觀察他們是否還願意找工作或創業。
今年6月,瑞士的全民公投否決了「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原本的構想是每一個瑞士公民都應當無條件獲得每月2500法郎,不過投反對票的民眾高達78%,不少人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將會為公共財政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而且會不會有人因為有了基本收入而不再工作,造成社會生產值下滑?
根據《財經新報》,加拿大在70年代曾實施過「基本收入」政策,市民除了儲蓄增加,衛生及教育方面都有顯著的改善,而且和大家原先預設的想法相反,原本以為在這個計畫下會養出一批懶散的市民,沒想到在2013年的調查中發現,當基本收入計畫實施後,人們工作時間比沒有基本收入福利時多了17%,收入也高出38%。
所以對於「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到底是好是壞,似乎無法隨便下定論,芬蘭政府想要藉此實驗,比較領取基本收入和傳統失業補助金的兩個族群,就業率是否有差別。
現在有不少國家都在計畫進行這項實驗,根據《聯合新聞網》,美國矽谷創投機構Y Combinator正準備在加州奧克蘭市推出試點計畫,將選定100個家庭,每月發給現金1000至2000美元(約台幣3.2萬至6.4萬元),許多政府都在研究這是否能緩解貧窮。
有人認為這是一項人性的考驗,每個國家的民族性不同,到底是會更努力工作,增加收入,還是就此放棄工作,得過且過呢?
(首圖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