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ntir是怎麼跟法拉第未來搭上線的?
光譜 / 何渝婷編譯
2021-09-03 17:50

(取自Faraday Future臉書粉專)

Palantir是一家由「PayPal黑幫」成員Peter Thiel等人聯合創辦的大數據分析公司。對於美國政府部門(比如海關邊境執法局)和各地執法單位的大數據挖掘相關業務,Palantir已經成為了最關鍵的承包商。

法拉第未來 (Faraday Future,以下簡稱FF) 則是由連續創業者賈躍亭創辦的,致力於造出引領智慧駕駛潮流的電動汽車公司。前不久,FF也成功通過SPAC(特殊目的並購公司)的方式完成上市。

這兩家公司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對不對?

過去確實是這樣的。然而在最近,Palantir和FF分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文件,顯示:

1)Palantir已經出資2500萬美元,在FF上市前成為了其股東;

2)FF將向Palantir支付一筆錢,購買其軟體的使用權。

具體來說,Palantir參加了FF之前SPAC上市的PIPE融資,購買了250萬股(每股10美元)。

就這樣,這兩家本來沒什麼關係的公司,現在有了投資人和投資對象,外加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係。

按理來說,從投資的角度,被投公司應該對投資人負責;而從產品銷售的角度,供應商應該向客戶負責......所以,這兩家公司之間的關係,現在確實有點微妙。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Palantir第一次跟其它公司建立這種微妙的關係,用投資換銷售額了。

投資換銷售

Palantir去年完成了上市,不過這家公司最近幾年一直在虧錢。而隨著最近幾年SPAC上市的熱門,似乎Palantir也發現了一個新的衝銷售業績的方法:

專門投資那些急於找到PIPE輪投資人埋單的SPAC上市公司,以銷售訂單作為投資它們的交換。

根據最近一次財報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Palantir已經投資了10家公司,其中有幾家就是屬於前述這種方式。在6月之後,Palantir又用同樣的方式投資了更多的對象,其中就包括FF。

科技記者Eric Newcomer專門寫過一篇郵件信文章,描述Palantir的這種用投資換銷售的方式:「除了投資之外,Palantir還和一部分被投對象,正在洽談為期數年的銷售合約。例如在某機器人公司的SPAC上市當中,Palantir投資了2100萬美元,並且與其簽訂了長達6年,總計金額4200萬美元的服務和軟體銷售合同。」

這家機器人公司就是Sarcos Robotics,由Palantir在今年4月完成投資。Sarcos Robotics的法律文書也顯示該公司已經和Palantir簽訂了一筆4200萬美元的購買訂單。

值得注意的是,在Palantir對其它公司投資的時候,採用的「回報」比例基本都是一倍到兩倍之間,也即Palantir每投資1美元,需要鎖定被投對象至少1美元的訂單承諾:

  • Sarcos Robotics:獲得Palantir 2100萬美元,簽訂6年4200萬美元訂單
  • Celularity:獲得2000萬美元投資,簽訂了5年4000萬美元訂單;
  • Roivant Sciences:獲得3000萬美元投資,簽訂了5年3900萬美元的訂單。

仔細一想,就算Palantir參與的這些SPAC上市最後表現不佳,也已經提前鎖定了等額甚至更高水平的銷售額作為回報。更別提這一類通過SPAC上市的公司,在正式IPO上市之後,早期的投資人本來就已經穩賺不賠。

也就是說,從Palantir的角度來看,這種用SPAC投資換銷售額的做法,真的就是空手套白狼。

而這些被投對象承諾從Palantir那裡下的訂單,花的也不(一定)是它們自己的錢,而是SPAC上市過程中,包括PIPE融資輪的參與方,甚至IPO之後公開市場投資者給它們的錢。

也就是說,Palantir獲得了更高的銷售業績,而SPAC上市公司鎖定了PIPE融資輪的投資方,雙方各取所需,互相進行了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操作。

本來以為SPAC這種「空頭支票」般的上市手段,就已經夠誇張的了。沒想到又被Palantir玩出了新花樣!

風險和危害?

Eric Newcomer採訪了一些被投公司的員工,瞭解到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

Palantir和被投公司簽訂投資協議和銷售協議基本都在同一時間,而且事件相隔非常短。雙方達成協議的效率極高,只用了幾週時間,明顯短於Palantir一般銷售訂單所需要的「6~9個月,偶爾一年」。

當然,大科技公司通過財務、戰略投資等方式,跟自己的客戶新、創公司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誼」,在科技產業也不算什麼稀罕事,基本每家美國大科技公司都做過類似的投資。

不過就算是大公司和自己客戶之間的投資,無論對於投資方還是被投對象來說,需要顧慮的方面、完成的事項,都很多很複雜。就只說盡職調查這一個環節,都很難在幾週時間搞定,更別提像Palantir這樣,居然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能談下十多筆類似的投資。

Palantir季度財報披露的投資對象名單,3個月裡就投了10家。

這也是為什麼Palantir正在瘋狂進行的這種交易,引發了一些專業人士的擔憂和懷疑。

前任SEC主席Robert Jackson接受Newcomer採訪時指出,這些含有衝突性的交易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也即SPAC上市的投資者是否能夠真正全面、透明地瞭解它們參與的到底是什麼交易。

「當任何公司,包括SPAC公司,完成了一筆對於某個特定投資者有利的交易時,該公司必須對全部投資者公開。」Jackson表示,「(Palantir的)這些交易還體現了另一個問題,也即參與SPAC交易的美國投資者沒有被公平對待。畢竟,這些投資者並沒有得到和Palantir一樣私下簽訂服務合約的權利。」

擁有豐富科技產業審計經驗的德州大學講師Jeffery Johanns則認為,Palantir的這類交易可能屬於非常不尋常的交易類型,應該由外部審計人員對其進行更加全面仔細的調查審計。

還有一個令人擔憂之處在於Palantir通常的訂單規模,在每年810萬美元左右,而且服務的客戶對象基本都是規模龐大、營收穩定的知名公司。然而Palantir今年這幾個月簽訂的這些同等水平的訂單,其客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虧錢的小公司。畢竟能賺錢的公司也不需要SPAC,走IPO、direct listing等常規途徑上市就行了。

Palantir的做法,目前來看只是一家公司的獨立行為,暫時沒有跟風的。不過,這種做法還是令人想起了2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

上世紀末,大量互聯網科技公司受到追捧,成功完成了上市,或者急切地希望上市。而為了實現目標,把故事講下去,把市場抬住,一些公司也做了類似的「賠本賺吆喝」的操作,比如瘋狂打廣告做行銷,打折甚至免費提供產品和服務,借助網路效應的力量,快速提升市佔率。

一種「成長大於盈利」的普遍心態,在當時快速形成。這種心態簡單來說,就是你現在燒錢越多,將來賺錢就越多。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一些當紅創業公司和創業者的身上找到這種心態。

最近幾年超級熱門的SPAC上市,本來就已經是一個存在著大量不確定和不透明的「金融發明」。而現在,在它的身上,又浮現了熟悉的泡沫.......

歷史總是重複自己。

本文為品玩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Palantir怎麼跟法拉第未來搞到一起去了?